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青崖村有位“好嫂子”,她叫支传莲,今年57岁。29年前,她毅然挑起了照顾患病小叔子的重担,至今起早贪黑,悉心照料,难得出门。

  29年前,小叔子得了精神疾病

  1980年,支传莲嫁到了石青崖村,做了老马家的大儿媳妇。当时一大家子人,上有公婆,下有三个小姑子和一个小叔子。支传莲的丈夫身体弱,常年在外干些零碎活。当时二妹、三妹、四弟都已辍学,最小的五妹哭着闹着也不去上学。为了让小妹上学,她就和丈夫强行把她送到学校。

  四弟马永胜身体壮实,能吃苦下力,最先在外干壮工,后来靠捡垃圾补贴家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算其乐融融。

  然而,一个突然的打击改变了马永胜的命运。1986年,20岁的马永胜认识了一位心仪的姑娘,后来姑娘突然反悔和他分了手。马永胜承受不了爱情的打击,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度想要轻生,甚至好几次差点把房子烧掉。从此之后,老马家的欢笑很难再听到了,愁云惨雾笼罩着这个家庭。

  从那时起,支传莲便挑起了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叔子的重担,至今已有29年。“谁都不愿有病,他也想好好的啊。他是我兄弟,我就得管他。”支传莲的话很朴实。

  起早贪黑守着病人,很少出门

  除了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马永胜的生活起居也由支传莲负责。她平时为马永胜洗衣、刮胡子、洗脚,起早贪黑把马永胜收拾得利利索索。

  马永胜的脾气不稳定,有时会踢人打人。一不留神,他就会把水泼到地上,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支传莲总是耐心地把屋子重新打扫收拾好。

  有时马永胜大小便不能控制,把衣服、被褥弄脏了,支传莲轻声提醒他“记得上厕所”,便赶紧把衣服被褥换洗干净。

  “他吃饭没多没少,若买了十个馒头,可不能让他看到,他能抢过去吃到吐。”支传莲说,不管生熟好坏,像长毛的豆腐马永胜都会拿起来吃。有一次,他因为吃多了黄豆,拉了好几天肚子。

  丈夫常年在外,顾不上家里,这么多年来,支传莲守在马永胜身边,很少出门。就连去超市或集市,她也不敢把马永胜一人留在家里,总要带着一块出去。

  一路上,她比看孩子还要费心。“可能是年轻时捡过垃圾,他看到垃圾就往家里捡,还喜欢扒砖头、刨菜地。出个门我得时刻看着他,菜地、垃圾堆,该绕开就得绕开。”支传莲说。

  支传莲还很注重马永胜的情绪和日常保健,天好的时候便领他出来晒晒太阳,或者在院里走走。

  晚辈们受感染都十分孝顺

  随着时间推移,支传莲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家里老人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提起那段既要照顾生病的老人,又要赶回家照顾小叔子的日子,支传莲感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三半”。

  1998年,公公身患脑血栓,两年后病情逐渐加重,支传莲便医院和家两边跑,晚上陪床照顾住院的公公,白天还要给小叔子做饭,料理家务。

  祸不单行,支传莲的母亲也病了。她只得白天到医院匆匆看看母亲,简单地嘱咐弟弟妹妹几句,抹着眼泪再去照顾公公和小叔子。这一年,两位老人先后去世。2006年,支传莲的婆婆去世。为了照顾自己年迈多病的父亲,她卡着点去给父亲做饭,然后匆匆赶回家照顾小叔子,直到2010年父亲去世。

  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奔波辛劳,但支传莲仍然感到“知足”。她的两个女儿从小在她孝老爱亲的言传身教中,都十分孝顺。“我不在家时女儿会给她们的‘小爸爸’盛饭,买回来的苹果先给‘小爸爸’洗好送去。”支传莲笑着说。

  如今,支传莲的两个女儿都已结婚成家,大女儿与她同住,也有了两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二女儿也生活在本村。她们都抢着分担母亲的工作,轮流照顾马永胜,为他理发、刮胡子、洗衣服、打扫卫生,并能对病人的行为包容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