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宝岛台湾停留的10天时间里,台湾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次写生活动中您又有哪些收获?

  孔维克:台湾海峡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构成了一条壮观的“海上长城”,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台湾风景秀美,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椰树林、澎湖湾、贯穿东西的公路、太鲁阁,给我们写生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难能可贵的是,这次还到了平时大陆游客很难去的几个景点,如澎湖湾和绿岛,就像歌曲里传唱的那样,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梦一般的蓝海,诗一般的晚霞,给人意味绵长的回味。祖国的宝岛台湾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有我的亲人、朋友,也不仅因为那里有着美不胜收的景致,更特殊的原因是因为那里保留了一些传统文化中某些纯粹的东西。尽管近代以来,台湾不少方面饱受现代的熏染,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礼仪、习俗、节日等在台湾保留得很纯粹,而且这两者在不经意间结合得非常巧妙,点点滴滴地体现在台湾民众的生活及公共场合的交往中,特别令人感动。

  我这次感到收获很大:一是到了以前不曾去的许多地方,深层次地接触了许多人和景;二是台湾不同的景物需要变换不同的手法来表现,我尝试着用各种线条组合来表现,尤其是用钢笔线条来画山石有了较大突破;三是这次虽然到的地方很多,但每天都能保持画3到5幅画,10天下来竟画满了一大本。

   记者:您觉得台湾的中国画目前的发展方向与大陆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共识?

  孔维克: 台湾的中国画沿着3个方向发展:一是走黄君璧、张大千先生的传统绘画之路,以及坚守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的岭南派,现在欧豪年先生正传其衣钵;二是秉承中国画的精神,面向世界,引进新的理念,改造、蜕变中国画的形式而保留中国艺术之魂的创新派,如刘国松先生等;三是以中国画为本体,借鉴及吸纳西方艺术的融合派,如李奇茂、何怀硕、江明贤先生等。大陆的中国画在改革开放后,以开拓的胸襟、世界的视野审视传统、审视世界、面向未来,不拒时流,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不管海峡两岸观念如何不同、文化背景有何差异,但在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上却有着无言的共识,即艺术来源于的暗示的启迪,更来源于造化的滋养,要师慧心,更要师造化。面对自然造化和人文景观的写生创作,是两岸画家共同的艺术语言和学术课题,这次写生作品展的成功策划正是基于这一点。

   记者:请您谈一些近年来山东与台湾美术交流的情况。

  孔维克:山东近年来与台湾的美术交流得益于3个人:一是刘国松先生。作为山东乡谊,他祖籍古城青州,后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他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来大陆交流并在山东举办过现代水墨研修班,弟子遍齐鲁,影响深远;二是李奇茂先生。他祖籍山东莱芜,一直与山东亲情艺缘不断,近期有个人艺术馆落脚于山东聊城。他积极倡导、推广儒家文化并创办台湾孔子学会,在艺坛内外均影响巨大;再则是吕祥雄先生。他在80年代初即创办“两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能在“三通”之前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举办一系列影视、武术等艺术交流活动,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今年山东的两项鲁台交流的重要活动均是在吕先生的具体协作下完成的,并由此使欧豪年、江明贤,山东籍的老先生姜一涵等一批台湾画家与山东美术界结缘,可谓功莫大焉。尤其要感谢姜一涵先生,88岁高龄的他早已不参加公开活动,但这次却自己乘车从100公里外的城市来到台北与山东老乡见面,并作了以齐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走向世界的精彩演讲,鼓舞人心。此外,这几位老先生均热情推荐其弟子参加了这次写生采风交流活动,由此也结下了新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