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综合资讯>正文

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 改变一代青年命运(2)

A-A+2014年8月20日21:04中国广播网评论

  主持人:所以说原来雾霾这个事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搁在三十多年前这就是比较受欢迎的,在大太阳下干活的时候。

  王兆军:那个时候云彩还是很受欢迎。

  主持人:这是五年这样一个艰苦的田间地头的劳作,也是使得和您同一时代的很多人,当时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一心要高考的这些人萌生出离开那个地方的原因,就是生活太艰苦了。但是您考大学当时很顺利,77年,虽然说时隔十年以后,也得益于您后来这五年您当老师了,什么样的原因让您当老师了呢?

  王兆军:这个1971年国家有一个新的政策,就是每一个公社都要建一所中学,是初中。这样它就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面的措施,师资就遇到了麻烦,没有师资,到处都缺少师资,所以只好把我们这些老高三的毕业生小牛当大牛用,然后就拉上来了,我们那届的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当了教师,就是那个事。

  主持人:也有朋友在问,微博上有一些听众在问,想问一下什么是老三届呀?

  主持人:王老师是老三届里边的老高三。

  王兆军:老三届就是从文革之前当时的高一、高二、高三,初一、初二、初三。

  主持人:这就是老三届,而王老师这一看就是老三届当中年龄最大的,正好是高三。但是也得益于您当时就是高三了,所以您那个时候学习文化课的底子还是非常扎实的。

  王兆军:我那个高三66届高三是文化课学得是很扎实的,那个时候如果不是文革的话,我所在那个临沂一中是打算放卫星的,放卫星他们就要把升学率提高到60%,就是60%的人都能考上大学。

  主持人:那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王兆军:非常了不起了,临沂一中当时也是山东省的重点学校之一,对于那一年的升学率学校老师都抱着很大的信心,我一直在中学里学习是名列前茅的,老师认为没有问题了,很多老师说叫你妈准备铺盖吧,就是准备去上大学吧。

  主持人:所以那一刻您得多失落呀。

  王兆军:那很失落,就是说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支持一个孩子读12年的学,就好像给国家定了一个契约一样,等到要兑现的时候突然说这个契约不作数了,那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那个打击是很大的,对我本人打击也很大。

  主持人:王老师说他在农村工作这五年的艰辛,其实我想说这12年他们家人都是这么艰辛,都是这么过来,来供养这样一个孩子读完12年的书,然后希望未来考上大学,从此能够改变一下这个命运,但是没想到在66年算是把全家人都打击了。

  王兆军:是的。

  主持人:当您听到77年恢复高考之后,您接下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王兆军:我听到这个消息应该说是有一种在心灵深处受到很大的震动,但是这个想法真正,就是这个念头真正站起来我还是经过了几天的考虑。

  主持人:您考虑些什么?

  王兆军:一个就是年龄大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已经30岁了。

  王兆军:对,已经30岁了,也成家了,也有孩子了。

  主持人:您应该算是当年这个高考要求的年龄线的上限了。

  王兆军:上限,一个是年龄。第二个我当时已经有工资了,我已经有工作了,有稳定的工作了,就是成家立业了,而且我教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因为我教语文,会写材料、报告什么的,这个组织部门就把我调出来当秘书,当秘书虽然是个很小的活,但是对于乡下的人来说你有一份工作,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是在政府里,党委的工作那也就不错了。

  主持人:这点来看三十多年好像没变化,公务员比较热门。

  主持人:大家都会觉得您已经是公务员了还折腾什么呢?

  王兆军:是的,但是这个梦想对我来说它不完全是一个,一个要改变地位、改变收入这个问题,它里头有精神上的一个追求,就是一个曾经美好的希望被泯灭了,现在看到机会了,我何不一试?有这样一种兼尤改变自己的地位,命运也有自己追求一种文化理想的这样一种双重的元素。

  主持人:就是在各种矛盾纠结之中,最终还是决定要考大学。

  王兆军:最终决定。

  主持人: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兆军:我这个工作基本上一个就是复习功课,我这个复习基本上是报考、复习、考试这三个过程,基本上都是悄悄的。

  主持人:为什么?

  王兆军:因为怕家里反对,我父亲也不赞成。他们已经失望一次了,再者说对农民来说你现在的情况也可以了。

  主持人:算是您在基层奋斗了十年,到了地方政府部门当了一个秘书,算是十年的付出的回报,家里人不愿意你放弃。

  王兆军:是,你再去做那种没有指望的大学,他们觉得不理解。我父亲就讽刺我说,火得像钻帽子一样。说一个人就是热情很热,钻帽子就是过去那个钻是由一个钻头一个棍,上边有一个木头的帽子,另外一个人来回的拉,这个钻帽子就是最热的地方,说这个人你火得就像钻帽子那么热,就是讽刺我的,就是意思对这个事不靠谱,有点痴心妄想,但是我认为我一定能考上。

  主持人:当时听已经结婚了。您爱人对您的想法支持吗?

  王兆军:她也不支持,我估计她内心是不支持的,但是我们那个山东地方的媳妇不敢反对男的。

  主持人:您这个大男人。

  王兆军:都这样。

  主持人:据说当时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在谈恋爱过程当中,就怕男方就跑了,然后在高考前夕火速结婚,把婚礼办了,就你万一考上大学,你也不能把我给甩了。

  王兆军:我有一个同学叫陈可雄,他在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当了多年主任,他写了一个小说叫《杜鹃啼归》,一开始的情节就是这个情节。

  主持人:看来这个情节在当时也比较普遍。

  王兆军:他那时候在北大荒下乡,他是亲眼见到这种切断。

  主持人:那你那会儿其实有了稳定的工作,您有时间复习吗?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呀。

  王兆军:我就是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工地上,我是领导这一百个突击队的,我把活布置给他们干,就是说每个人挖三米,他们就下去干去了,到时候我去丈量就行了,我就躲在小棚子里去复习功课。

  主持人:你看看王老师还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人和你看家里人反正都听他的。这天时地利您当时的工作也让您有时间去复习,而且您当老师的时候您还不缺课本,不像当时很多其他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没有书可看,所以当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找书。我今天看到一个资料是一个女生当时为了考大学,她当时是在柜台上已经当了三年的售货员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为了复习,卖脸盆这里边放的是政治题,卖水桶的里边放的语文题,当顾客来要这个说你给我拿个水桶,顺便拿水桶的时候看一眼复习的功课。所以在当时绝大部分的这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中复习功课的一是课本,二是时间,对他们来说都太珍贵了。这点王老师一是您的底子就很好,66年高三,这个学校也很好,就是即便当时没有停止高考您也会考上大学,这是老师对您的期望。这77年应该是冬季高考吧?

  王兆军:对,冬季考的。

  主持人:那天还记得吗?

  王兆军:那天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跟党委请假我说我得去考试,我也拿到组织部给我的介绍信。我去考试的时候是在(塘头),那个镇叫(塘头),那里有山东临沂第二中学,我们那个考场只有我一个人有手表。那真是不可想象。

  主持人:不可想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热点请上新浪新闻APP订阅山东新闻 齐鲁事尽在手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