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4月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产业扶贫进展成效和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记者获悉,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累计帮扶惠及贫困人口137万人次,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基础。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介绍,2016-2017年,切块安排20%以上的资金专门设立高效特色农业扶贫项目,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项目71个,惠及337个村的贫困户;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后,引导各县(市、区)将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项目,2018年以来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5.76亿元,实施项目900余个,涉及近2万村次。
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我省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水稻、地瓜等特色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科技服务队作用,累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万余人次,举办培训班2万期,指导农户近900万余户次,促进了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振杰介绍,目前,我省所有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都能够挖掘利用自身资源,培育发展起特色产业,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同时,我省加大对重点区域项目支持力度,2016年以来,安排重点区域项目资金44亿元,安排20个脱贫工作重点县项目资金41.6亿元,安排黄河滩区县(区)项目资金23.5亿元。“4个2”地区的9个县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乡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仅菏泽、临沂两市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8个。
我省还积极搭建村企对接平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实行“以企带村”,同时,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全省890多个承担农业财政项目的农业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9万多户;承担农业财政专项的1400多个农民合作社,帮扶贫困户7万余户;685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参与帮扶。
相关报道
乡村振兴拟按“强中弱”分类推进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在省政府新闻办4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针对我省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差异较大的实际,正在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制定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
“总的设想是,把县域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首先把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的市辖区划出来,单独作为一类,因为这些市辖区农村人口数量已经很少了,这一类地区主要是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布局,加快融入城市发展。”褚瑞云说,把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的涉农县(市、区),依据综合实力,按照强中弱划分为三类,分别明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推进路径。比如,经济实力较强的,就要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动能转换、优化升级为重点,探索实施整县推进,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实力一般的,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以加速发展、全面推进为重点,探索实施连片推进,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实力较弱的,对标省内先进地区,以补齐短板、跨越赶超为重点,探索实施“点上示范、面上突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从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方面来讲,对这三类县(市、区)也要提出差异化的要求。比如,在推进产业振兴上,综合实力较强的,就要聚焦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经济实力一般的,要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综合实力较弱的,要聚焦脱贫地区扶贫产业,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各县(市、区)所处地形地貌也不尽相同,有沿海地区、山丘地区、平原地区,还有黄河滩区、库区、湖区,要鼓励其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在村庄层面,全省大致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无论哪种类型的村庄,都要找准定位,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施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