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参加烟台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各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烟台将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强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城市创新资源融合发展。2021年烟台将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在芝罘代表团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现场,烟台市人大代表、鲁东大学校长王庆说,目前创新发展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内容。

  创新发展如何落实?“我们的想法是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优势学科群,为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鲁大贡献。”王庆说,近年来,鲁东大学认真贯彻“四个面向”要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山东“十强”产业集群、烟台八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凝练优势特色,加快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不断激发技术研发潜力活力,在服务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的过程中,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鲁大特色的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打造海洋应用学科群,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学校聚焦海洋强省、乡村振兴等战略,紧密对接现代海洋和现代高效农业,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组建以海洋工程为特色的水利环境海洋学科群,形成海洋工程与安全保障、海洋能源工程与环境、海洋岩土及跨海工程、水产养殖工程、海岸工程地貌与环境、滨海生态与水资源等研究方向,在山东半岛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滩海油气与波浪能开发、新型海工装备研发、海洋牧场建设及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12月,学校水利工程学科在省“双高”建设遴选中被确定为全省同类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围绕跨海工程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持续攻关,提出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线路规划与工程技术方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重要批示。学校依托完整的涉海学科体系,牵头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固体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彭昆雅等顶尖专家及相关权威机构,共建了“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年9月参与完成我国第一次商业海上卫星发射任务,在海面平台支持、发射支持系统优化、发射数据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批设立“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此外,联合承担海上卫星发射与回收等省市重大创新工程项目,积极助力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二是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学科群,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学校针对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光电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面向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教育链,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前就开始谋划和布局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学校积极整合物理、电子、材料、信息等相关学科资源,组建了以国际知名半导体探测器专家李正教授等专家领衔的学术团队,共建山东高校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致力于高性能半导体芯片、新型太阳能电池、纳米三维激光精密加工等领域产业化创新。与相关企业共建半导体器件工艺研发平台,打造标准化半导体工艺线,目前正在建设先进半导体特殊芯片百级工艺线,着力开发核安全监控、航空航天及医疗设备中的半导体探测器芯片,联合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T核心部件硅漂移探测器阵列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为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相关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整合提升教师教育学科群,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教师培养为传统优势的高校,鲁东大学积极打造山东半岛唯一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的教师教育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研究,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设立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毕业生,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学科。学校聚焦乡村教育发展等领域,依托国家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省级教师教育基地,设立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硕士教学中心和基础教育集团,实施山东半岛卓越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与山东半岛地区各级教育局和157所中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建成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有效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力支撑了新时代山东半岛基础教育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