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程,寻找与泉水相关的遗迹及其他古遗址,经有关部门推荐及前期考古调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自2019年11月开始对老城区高都司巷小学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今年在疫情尚未结束时考古人员提前复工继续发掘。4月17日记者获悉,该考古发掘项目已基本完成,共发掘、清理5处清末民初建筑遗址,及排水沟、道路、灰坑等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处遗迹初步分析可能为一处简易蓄水池或泉池,从地层和出土瓷片推测时代可能早至明代。

  本次考古发掘领队房振告诉记者,这一看起来像蓄水池或泉池的遗迹位于探方内西北角,开口距地表深1.4米,平面接近正方形,宽1.16—1.1米,深约0.3米,四壁用青砖块交错砌筑,坑底铺砌砖石,初步分析可能为一处简易蓄水池或泉池,从地层和出土瓷片推测时代可能早至明代。

  房振表示,此次发掘的房址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标号为F2的房址。F2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向北延伸至探方外。残存部分墙体,墙体用大小不一的青石砌筑,三合灰浆灌注粘合。从发掘情况来看,这一房子当时还有灰坑、排水沟等设施,“其中一个灰坑填满煤炭灰渣,部分坑壁似有高温烤过迹象,十分坚硬。另一个灰坑没有发现煤渣,但与一个进水口相连,二者相接处斜砌青砖,砖外还置有铁箅,初步推测这里很可能是用来存储废水的。从这些遗迹推测,这里应该曾经架过炉灶,设置过炭渣坑、存水坑等相关设施,作为厨房、烧水房或某类作坊使用。从建造方式、使用材料来看,此次发掘的房址应为清末民初时期。

  房振介绍,此次发现的排水沟也比较有意思,其中一条排水沟整体为砖石混筑,以白灰粘合。建造时首先挖好沟槽,底部平铺一层青砖,然后再砌两侧沟墙、均四层青砖错缝平砌,最后在顶部铺盖一层青砖或石板。

  发掘的道路遗迹也比较有特点,比如一条残存的长5.3米、宽0.8~1.2米的道路,是用青砖和鹅卵石铺成。首先用两青砖拼成一组正方形,然后四组方形砖的砖角相接围成方框,框内铺砌小鹅卵石。

  另外,此次发掘还出土了青花、青釉、白釉、酱釉瓷片,以及灰、红陶片等少量器物。房振表示,发掘前,考古人员查阅了老城区内历次考古发掘材料,如县西巷、武岳庙、宽厚所街、恒隆广场、省府前街、天地坛街等地点。其中2002年发掘的高都司巷遗址,曾发掘出30多口水井及大量生活遗迹,2007年发掘的趵突泉北路6号遗址,曾发掘出5口水井及房址等遗迹。高都司巷小学遗址虽然没有特别重大的发现,但清末民初老城区民居的建造方式和功能结构,及其与泉池、排水沟的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