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菏泽老兵一等功臣邓斌:参战78次,退伍愿望是“好好种田”

  13岁入伍,参与战斗78次,他是战场上主动请缨的第一突击队队长,在定陶战役中率先炸开城门攻入县城;1953年,他婉言拒绝政府安置就业,在志愿栏上写下“好好种田”,成为投身乡村建设的带头人。他就是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88岁的退伍老战士邓斌。

  66年倏忽而逝,他的红色事迹被尘封在一个小小的牛皮包里,包里的纪念章渐渐变少了,可他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勋章越来越多。

  88岁的退伍老战士邓斌曾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老旧的牛皮包

  藏着抗战老兵的功与名

  邓斌,1931年出生,自小在姥姥家居住,那里有不少从事地下工作的游击队员。“抗战时期,很多人都吃不上饭。我13岁便跟随抗日游击队队长刘星入伍,当时年纪小,身体瘦弱,有时实在跟不上队伍,领导就让我骑马,或者在后面拽着马尾巴跑。”邓斌说。

  在邓斌家里,一个老旧的牛皮包封存了他从抗战到解放时期十年的戎马岁月。他参加过定陶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小战斗78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2次负伤。

  数十个战斗纪念章、退伍军人证明、带有“抗美援朝”字样的毛巾……这是牛皮包里的物件,老人至今保留得很好。

  “我父亲退伍66年了,我们以前年纪小,兄弟姐妹曾拿里面的纪念章去换糖吃,后来长大懂事了,军功章也找不回了。”邓斌的大儿子邓鲁陶对此十分遗憾。

  虽然已经88岁,但邓斌的眼神里依然闪耀着军人的坚毅。1946年,在定陶战役中,邓斌主动请缨担任第一突击队队长,带头冲锋。“攻城的时候,我双腿被炮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裤,仍然咬牙坚持继续冲锋。”在这种情况下,邓斌第一个攻入定陶县城并炸开城门,发射信号弹通知大部队发起总攻,为全面胜利开辟道路,他在此次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淮海战役期间,担任警卫排排长的邓斌仍旧冲在战场一线。大部队直接攻击到敌人的第三道防线,敌人反扑后,参谋长刘星及邓斌两人在敌人的包围中坚持45分钟,为总攻赢取了宝贵时间,邓斌也在此次战斗中荣立二等功。

  急事难事“找邓斌”

  他为家乡继续“战斗”

  1953年,刚下抗美援朝战场的邓斌身患肺结核、阑尾炎等疾病。“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因肺结核病传染,我本人不能给国家和党添负担,就申请退伍了。”22岁的邓斌婉拒了组织为他安排的定陶县武装部长职务,在他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的志愿栏庄重地写下“好好种田”。

  邓斌说:“国家解放了,不打仗了,我就回家好好当老百姓。”不过,退役后他回到了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邓集村,并没有实现他“好好种田”的愿望,而是肩负起家乡建设的重任。

  1970年后,邓集公社要发展经济,准备筹建“社办工厂”,需要找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人主持事务,村民们一致想到了邓斌。妻子刘瑞梅说:“村里哪里有问题不好解决了,大家就都说‘找邓斌’。”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邓斌又走上了建设一线。

  首先建设编织袋厂,从组织到施工、生产、获利,不仅要和工人一起劳动,还要去外地跑业务,把业务领进来了,更要开展好。1979到1986年间,邓斌领导的工厂,最好的时候一年能给公社交几万元利润。工厂效益好,邓斌也无法“享福”。编织袋厂发展起来了,公社又要建地毯厂,地毯厂走上正轨了,村里又需要敬老院。每次一个厂子发展起来了,邓斌总是“功成身退”,投身下一个“战场”。“我想回家种地,可是国家不让我闲着,叫我建敬老院,我就得干。”79岁的时候,邓斌才总算退出敬老院一线岗位。

  觉得牺牲的战友才有功

  很少提立过一等功的事

  邓斌老人一共有7个子女,1978年,大儿子邓鲁陶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得知大儿子参军第二年就去前线,邓斌说,“我有5个儿子,为国家贡献一个也是应该的。”

  据妻子刘瑞梅回忆,很多年前,丈夫曾经的老领导数次来信,希望邓斌能到他那里参加工作,但是邓斌都把这些信小心藏起,不让家人知道,过上几年才对妻子提起。

  关于从军的具体经历,邓斌对家人“隐瞒”了很多年,直到二儿子邓传华上初中的时候,才逐渐问起父亲当兵的事。  “他从不提自己立过一等功,他总觉得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有功。”邓传华说,“我父亲,对公家大公无私。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困难,但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没有因为是老兵就找政府要过一分钱。”

  “我做了什么,国家都知道,国家该给你的,自然给你,我自力更生,不问国家要啥。”这是邓斌常对子女说的话。

  “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是邓斌对子女最严格的教导。有一件事让邓传华记忆犹新,“有次我去生产队的地里扒了一个地瓜拿回家,他第一次打了我,跟我说‘公家的东西是公家的,不要拿公家的东西’。”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打仗是为了让大家能有更好的生活,现在村里变好了,生活有奔头,我的心里也踏实了。”邓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