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7月29日讯 地处黄海深处的苏山岛,面积只有0.48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有了驻军。此后的60年间,一条从距苏山岛最近的荣成市院夼村开出的拥军船,不间断义务为驻岛官兵提供服务,记录着海岛官兵和村民们之间的鱼水情深。

  八一节前夕,是船长钱钧堂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要尽快把家人寄来的东西送到岛上,送到战士们手中。

  苏山岛是一个面积仅有0.48平方公里的海岛,是我国领海基点之一,战略意义重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岛,是一座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的“四无”小岛。

  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告诉记者:“晚上我也在上面住宿过,苏山岛有三宝,蚊子、苍蝇和小咬,夏天的时候,晚上温度也高,睡也睡不着,潮气也大,我在那里是深有体会,官兵太苦了。”

  驻岛官兵所需物资给养都由部队定期从陆地进行运送。有时候因为海况恶劣,物资不能及时送到岛上。为解决官兵不时之需,离岛最近的院夼村人主动承担起义务接送官兵亲属和运输物资给养的重任。1960年秋,院夼拥军船扬帆起航,开辟出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

  驻苏山岛连队指导员张博说:“作为我们岛上的每一名官兵,上岛的第一节课,就是认识拥军船。”

  钱钧堂是拥军船第五任船长,因为小名里有个泰字,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他“泰叔”。每周,钱钧堂都要出海一趟,给驻岛官兵送去部队采购好的蔬菜和生活物资。

  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拥军船”第五任船长钱钧堂介绍:“2003年一接手,上苏山岛就送粮食,送军用品,衣服,用的东西,再就送家属,下岛的官兵。”

在钱钧堂心里,只要是部队的事儿,无小事。在钱钧堂心里,只要是部队的事儿,无小事。

  拥军船的航线不仅是一条拥军线,还是一条生命线。2015年6月,时任苏山岛驻军中班班长的邵向伟下午在进行除草作业时,右眼受伤,流血不止。经军医初步诊断为白眼球破碎,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往事历历在目,驻苏山岛连队司务长邵向伟对泰叔充满感激,“我对泰叔特别感激,我这种情况如果是真的失明了,打枪的眼失明了就啥也看不见了。”

  驻苏山岛连队指导员张博回忆,“当天的天气,风比较大,浪也比较急,联系快艇肯定是没法跑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拥军船,第一时间给泰叔打电话,当时泰叔二话没有说,不到一个小时船就上来了”。

  风浪中,钱钧堂将船开到最大马力,只用40多分钟,就将邵向伟送到村码头。因为救治及时,邵向伟的眼睛很快痊愈。

  从院夼村到苏山岛,这条6.8海里的航线,水下暗礁林立,海上风大浪急,时常会遇到危险。

  钱钧堂告诉记者:“(有一次)装着菜过去,有雾堆,那时候条件不太好,没有雷达设备,这个船和人家的船撞到一起,牙碰掉了。”

  这一次,钱钧堂撞掉了四颗牙,回村后,他悄悄去医院做了治疗,补上假牙。半个月后,船修好,他接着再跑。从2003年接手到现在,16年里,钱钧堂在苏山岛和院夼村之间往返6000多次。而为保障驻岛官兵需要,他每天24小时开机,从未出过远门。从1960年开船至今,60年间,院夼村五任船长、五代拥军船接送驻岛官兵及家属10万人次,运输物资给养价值超过3000万元。

短评:风雨同舟60年 军民共筑海上长城短评:风雨同舟60年 军民共筑海上长城

  风雨同舟60年,军民团结一家亲。院夼村五代“拥军船”, 累计航行20多万海里,等于绕地球五圈多,半个多世纪从未“抛锚停航”。军民深情,水乳交融、亲如一家。这种情谊,跨越时空界限;这种坚守,无关利益金钱。沧海桑田,红色文化的丰厚滋养让初心不改,航程万里,同心合力的伟大力量终矢志不渝。只要军民团结,戮力同心,这艘风浪挡不住、摧不跨的“拥军船”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无前,走向辉煌。

  闪电新闻记者 刘冰冰 顾岩 摄像 李国栋 修杰 威海台 通讯员 刘兆阳 王海 于景潇 编辑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