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都没了,钱还没到,小微企业第一笔贷款有多难?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但如果说有什么比这更费劲,那就是怎么让其“从无到有”借到第一笔钱。

  “人都没了,钱还没到”,是当前不少小微企业绕不开的尴尬。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但平均成立4年4个月以后才能获得首次贷款。

  不过,小微企业一旦获得“首贷”,随后获得第二次贷款的比例高达76%,获得四次以上贷款比例为51%,后续融资可得率较高。这意味着,破解“首贷难”将帮助中国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那么,开门的钥匙在哪儿?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源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尤其“首贷”企业多处在初创期,征信记录等各类信息不够全面,金融机构往往难以预估其还款意愿和能力。

  科技是解开上述矛盾的“法宝”,在新兴技术土壤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银行已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董事长胡晓明透露,该行通过技术对小微企业信用进行量化,以数据为基础,可以让机器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计算小微企业本身信贷额度、违约概率和信贷周期。

  在科技“加持”下,互联网银行们已成为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力军。数据显示,73%的“码商”(指基于二维码场景做生意的小微商户)第一次来网商银行申请贷款就会获得通过,而且80%的“码商”之前从未在其他银行获得过贷款。而在由腾讯设立的微众银行“微业贷”产品中,66%客户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77%客户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

  对于如何从官方层面解决上述问题,专家认为应加强跨部门协调,对各类替代性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逐步把公共数据整合到同一平台,降低不必要的重复成本。

  苏州就有这么个例子。在征信体系支撑下,截至6月底,苏州企业征信平台累计征集企业授权36万户,72家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按期提供信息,采集信息1.7亿条,接入金融机构达100家。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帮助1万多家企业解决融资6000亿元,其中2200多家企业获得“首贷”资金132亿元。

  化解抵质押物不足

  攻克小微企业“首贷难”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抵质押物不足。

  中国审计署日前公布的一份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截至3月底,其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且抵质押时银行大多偏好房产等“硬”资产,专利权等“轻”资产受限较大。在此情况下,多数初创或成长期小微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可供抵押物少,往往被拦在融资“门槛”之外。

  为此,中国正着力探索抵质押物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区别于传统上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质押物包括商标、专利、版权等企业无形资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紧张、加速知识产权市场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作用明显。

  这种在中国还处于起步期的操作方式,已受到官方重视。6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拓宽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双创”企业获得贷款渠道,推动缓解融资难。

  事实上,如今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支持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正不断增多。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专利质押融资项目同比增长33%,其中金额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的小额专利质押融资项目占比为68.6%。

  随着各方合力推动,这一局面还有望继续改善。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杨丽平近日透露,今年将要求银行在信贷计划中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单列信贷计划和专项考核激励,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同时拓宽质押物范围,开发专门产品,鼓励商业银行研究知识产权打包组合质押模式,努力促使更多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首贷。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