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祖籍贵州病逝在四川为何归葬济南? 晚清名臣丁宝桢这样看待山东
齐鲁网6月15日讯 近日,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墓地在济南某工地被施工单位发现的消息引发热议,丁宝桢是清末名臣,曾任山东巡抚,系一省之长,在山东十三载,修水利以疏黄河,筑炮台以固海防;又在济南设山东机器局,开山东近代工业之先河;更创办尚志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创办山东书局,开出版业之先河。不过他被大家熟知却跟一道美食有关,据说他是“宫保鸡丁”的发明人。
今天,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丁氏家族副族长丁迎春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焕做客山东台,为大家答疑解惑。(戳链接,看直播>>>直播:晚清名臣丁宝桢墓何去何从?专家族人做客山东台)
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丁氏家族副族长丁迎春介绍,宝桢公1853年考中进士,1854年母亲去世,三年回乡丁忧,恰逢匪患,丁宝桢变卖祖屋家产,组织丁家军,平息匪患。为此,在贵州祖籍,丁宝桢已没有老家。
来山东后,丁宝桢举家搬到济南,13年的时间里,夫人谌氏和二哥在济南相继去世。1871年,丁宝桢上书朝廷,“我来山东9年了,按照惯例外地官员在任职地不得置买地产,但是我情况不一样,我老家‘田卢荡毁,亲族百无一存’,而且,历年来都有去世的家人,夫人也去世了,运回老家,路途遥远,回去也不容易,请准许我在济南城外华山之麓购买十亩地,作为家族林地安葬家人。”清廷考虑到丁宝桢的特殊情况,就准许了。于是,丁宝桢在济南华山的南面买了10亩地作为家族墓地,也就是后来的“丁家林地”。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焕又补充了一个典故,这是在丁宝桢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朝廷亦知公于山东朱邑之桐乡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乱不获归,请于朝,葬山东历城县华山之阳。至是有诏,仍葬公于东。丧之归,郊野祭吊相属奔者、望者、悲者、叹者”。
“当时朝廷和丁宝桢的幕僚都了解,宝桢公之于山东,就像朱邑之于桐乡。朱邑是西汉的大臣,最初曾在桐乡(今安徽桐城)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我死后一定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果不其然,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桐乡的城西,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
刘晓焕介绍,丁宝桢私下也常与幕僚谈起,山东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任13年,与山东结下了特殊的情谊,而且夫人也葬在山东,因此也曾立下归葬山东的愿望。朝廷也了解宝桢公的遗愿,在丁宝桢病逝于四川后,再加上当时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回山东济南安葬,所以朝廷下旨,准许丁宝桢灵柩归葬济南,在华山之南与发妻合葬,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堂。
有资料称,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四川成都,享年66岁。丁宝桢为官清正廉洁,朝廷所发俸禄大多数救济了贫困百姓,以至于债台高筑,无钱办理丧事。最后,还是丁宝桢的下属一起凑钱,办理了丧事。
在归葬山东的时候,长子丁体常也遵照父亲不可扰民的遗命,走水路扶丧,因为路途遥远,直到第二年的9月才抵达济南,当时士绅百姓“郊野祭吊,军民悼哭”。
(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