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古貌的涌泉胡同。恢复古貌的涌泉胡同。

  8日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午,济南市官宣“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好消息,那就是今年3月26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泉水文化走向世界迈出实质性一步,迎来新起点。

  “这意味着国家认可了济南申遗项目的遗产价值,同时也是对济南市进行遗产文物保护、申报工作的充分肯定。”济南市城乡水务局遗产处处长田晓东表示。

  国家文物局也根据相关法规对“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提出新要求,如充实完善申遗文本,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点关注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旅游压力,以及泉水自然补水能力逐渐降低等威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各类问题,以及对“人工补水”、“回灌补源”提出科学性系统性评估分析等。

  对此,济南市城乡水务局陈学峰副局长介绍,未来将通过完善申遗文本,组建专家智库等加强遗产价值研究;继续深化推进遗产要素综合保护工作;开展遗产核心区基础建设及环境整治;开展文物提质升级、监测系统规划和档案信息整理工作。

  从2005年启动济南泉水申遗工程到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已经走过14个年头,经历了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向文化景观遗产转化的过程。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四类。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会议决定,从2018年起,凡是已有世界遗产的国家,今后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从明年起我国每年只能申报一项自然遗产或一项文化遗产。新的规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申遗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2018年以后,申遗通道愈发狭窄,此次济南亦是与其他40多个文化项目一起入选预备名单,从“预备役”到正式被“推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田晓东坦言,目前“泉·城文化景观”项目在申遗上依然存在不足,如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历史街区、建筑、文化信息等需要按照文物要求修复等。

  他说,济南拥有独特的地质天然涌泉,我们的祖先“四门不对”等传统方式展现了古人对泉水的科学利用,未来将通过对明渠暗渠的挖掘修复,把冷泉生态系统打造好。“通过生态补充减少人为干预达到保泉效果。”通过种植植被调整林相、构建生态湿地、拦蓄促渗、调水补源、修补破损山体等措施,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发挥渗漏带的补水功能与生态效应。

  遗产立法基础工作也已经展开。“《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明确要求遗产必须立法。”田晓东介绍,目前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和济南市司法局已开展前期调研等基础工作,先出台相关规章,成熟之后上升到地方条例,预计2019年能形成初步成果,“届时,核心区194公顷遗产要素将纳入统一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一把尺子量到底。”

  “为进一步宣传展示泉·城文化,我们打造了泉水书房,未来还将建设泉水博物馆。”田晓东告诉记者,首个泉水书房设立在百花洲,通过与泉互动的文字游戏、雕版印刷体验、朗读亭等,达到展示泉·城文化的目的。泉水博物馆将全面广泛地展示济南泉水及城市文化,打造遗产展示系统,目前正在选址中,力争2021年建成开放。“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我们不是为了申遗而申遗,我们是通过申遗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好保护好,把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向全世界展示好。”

  现场探访西城墙免费开放涌泉胡同重现古貌

  8日上午,记者还跟随明府城相关负责人对新发现和修复的部分古迹古貌进行了实地探访。

  在曲水亭街附近,记者看到了重新恢复古貌的涌泉胡同。“胡同里很多房子是白墙,但我们根据胡同里居民的老照片发现原本是石头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恢复原貌,并铺装老青石地面。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在胡同口的老房子墙上发现一块极具价值的石碑,上面篆刻着“荣宝斋”等数十个老字号的名称,“我们立即进行了清理和保护。”

  据悉,除了涌泉胡同,“济南西城墙遗址”修缮工作也已经完工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在考古过程中发现旗楼遗址一处,为泉·城申遗注入新的申遗元素。钟楼寺台基修缮三季度工程也即将竣工。

  泉水宅院保护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修缮保护工程主体施工已经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冕状元府整体修缮方案初稿已经编制完成。明府城作为泉水核心景观区之一,实施完成百花洲北口景观提升、珍珠泉清淤、百花洲西岸保护性修缮等工程项目。

  (生活日报记者 张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