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退休不到一周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到山东烟台,围绕故宫文化举行演讲。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时间里,单霁翔主动要求全程站着进行,并且没有喝一口水。让人很难想象,今年单霁翔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

  他用600多张高清图片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古建维护、文物修复、便民惠民和艺术传播等方面的创新与成果。现场,单霁翔再度化身段子手,诙谐妙语引发现场掌声与笑声不断,也无不自豪地与观众们分享故宫那些不平凡的日常,让紫禁城褪去高深与古板,因专业、多元、富有人情味而引人敬佩与热爱。

  单霁翔与大家分享了哪些话题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单霁翔谈故宫温度

  1。进入故宫找不到方向一度是游客们普遍遇到的难题。2014年故宫紧急增设512块标示牌,对经常被问路的地方、三岔路口、十字路口、以及卫生间等地方进行了明确的标识,随着开放区的扩大,标识牌也随之增加,让人们在任何地点都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该向哪儿走。

  2。曾经,故宫女士洗手间的门口总是排很长的队,经过大数据分析与两个月的实验,故宫女士洗手间的数量增加为男性的2.6倍,暑期还会增设女士专用洗手间,排队上洗手间成为历史。

  3。曾经,故宫没有游客座椅,如果是普通座椅,螺丝钉没及时修复容易刮伤孩子的腿,椅子没有清洗会把裙子染脏,于是参观者只能坐台阶上或铁栏杆上。为此,故宫特别研究并购入适合大流量观众的实木座椅,如今,有11000名观众都可以在故宫的不同地点有尊严的坐下来休息。

  4。曾经,故宫的广场上散落着高高低低的井盖,对坐轮椅的残疾人前行十分不方便。故宫用整整两年时间做平了1750块井盖,并将周边300盏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灯杆换成宫灯,夜晚照明,白天是风景。

  5。曾经,故宫的屋顶上长了许多杂草,草把根扎进屋瓦,瓦松动后雨水便会灌入建筑,经常需要修复。此后,故宫对杂草进行了细致的铲除清理工作,紫禁城1200多个建筑上再无杂草。

  6。如今故宫生活着200只幸福的野猫,每只猫都有名字,享用着全国各地粉丝寄来的口粮,也尽职地恪守本职工作,整个故宫博物院再没有一只老鼠。

  单霁翔谈故宫匠心

  1。故宫凝聚的都是有工匠精神的师傅,因为建筑修葺与文物修复都是极其细致、严谨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详细记录公开修缮的报告,每件文物都要以原工艺、原材料修好,哪怕从墙上摘下的牌匾都要准确的归到原来的位置上,不能有所改变。

  2。乾隆花园的一座小戏台,屋顶风景画的背面由一种植物制作而成,经研究发现这种植物当年取自于安徽。故宫专家便到安徽寻找,找到可以用这种植物做纸浆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的研发,直至品质和原来一样,才把成品抬到故宫,封上屋顶。如此千辛万苦,是为了两三百年后后人再修这幅画时能够知道当年乾隆时期使用材料、工艺与技术。

  3。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爆红的钟表修复师王津,仅仅是修复钟表的日常工作状态被记录,便获得了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国际电影节大奖。

单霁翔谈故宫新生

  单霁翔谈故宫新生

  1。继2016年上映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以往出品的系列APP(《故宫展览》《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等)后,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5月推出了全新改版的故宫官方中文网站——故宫博物院和《故宫社区》APP,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博物馆”,以新媒体交互形式向受众展示传统文化。

  2。故宫基于用户生活需求,深入挖掘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严肃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文物也仿佛有了生命与个性,“故宫萌”的海报、H5和文创引发网友争相传播、购买。到2017年底,文创产品已经突破了一万种。

3。在2017年,故宫的教育活动是2.5万场。2018年已达6万多场次。

  3。在2017年,故宫的教育活动是2.5万场。2018年已达6万多场次。

  故宫把大量的营销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单霁翔谈当故宫“看门人”的感受

  “在故宫博物院当院长7年零3个月,我最大的体会是把文物真正的保护好,不是守在库房里面保护好,一定要将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它要有魅力,它要有尊严,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美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中受益,只有受益人们才会更喜欢文物,使它们更有尊严和魅力,这就叫良性循环。

  而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等着观众来,而是主动的传播文化,使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休闲的时候就爱到博物馆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壹点号《风华齐鲁》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