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医生被“黑”似乎不是啥稀罕事儿。不过,像苏州相城区渭塘镇这样的“黑”法并不多见。在该镇扫黑除恶领导小组公开印发的一份宣传材料中,医生作为“中国10大黑心企业”之首,被纳入扫黑除恶重点“关照”对象之列。

  如此“创举”一经曝光,便引发热议。医生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企业。可在渭塘镇印发的宣传材料里,作为一种职业的医生竟成了排名第一的“黑心企业”。一份政府印发、面向公众的宣传材料,行文竟如此粗陋不堪,已是让人难以容忍。更让人难以容忍的则是观点上的粗暴与荒谬——虽然某些医生干出了有违职业操守的事儿,不仅有损于患者的权益,也给医生这个光荣的职业抹了黑,但是,无论如何,不该以偏概全,口无遮拦地对整个医生职业施以污名化,更不该没心没肺地将这一污名化提升到扫黑除恶的“高度”。

  值得警惕的是,渭塘镇似乎并不“孤独”。不久之前,媒体曾有过类似的报道——先是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某社区制作的扫黑除恶十类重点工作宣传展板中,将失独家庭人员等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后山西省忻州市卫计委被曝也将失独家庭列为扫黑摸排对象。乍看上去,“个案”之间有所不同,渭塘镇“黑”的是医生,而后两者“黑”的是失独家庭。不过,稍加打量就会发现,这类“个案”更像是扫黑除恶与基层治理方面的某种“症候”。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一年多来,成效显著。各地雷厉风行,依法对各种黑恶势力严加查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的操作是精准的。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并实施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黑恶势力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只要认真执行,保持扫黑除恶的精准应该不成问题。

  可是,在个别地方,本该精准操作的扫黑除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简单化、扩大化。为了“省事”,或者无端将某些群体“扫”进某种“黑名单”,给予重点“关照”,或干脆将扫黑除恶当成一个筐,把一些范畴之外的工作也装了进来。这种苗头必须坚决而及时地予以制止。

  在很大程度上,渭塘镇的“创举”不仅是扫黑除恶工作的迷失,更是基层治理上的一种病态。这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么重要的一份宣传材料,竟然是从网上随意下载的。这篇十多年前某网友的“吐槽帖”,低级错误百出,观点荒唐至极,竟一路畅通地被作为官方宣传材料印发了。人们不禁要问,在某些地方,参与基层治理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化水准与工作态度?连扫黑除恶工作都可以这么敷衍了事,其他工作会不会存在类似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稍感欣慰的是,苏州相城区及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的问责,这种姿态值得肯定。唯愿这一“个案”能成为其他地方和部门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