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记者 邓梦娇 林鹏 刘元迪
12月24日夜,临沂市交警支队河东大队汤头中队辅警刘晓冬,在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5日凌晨去世,倒在道路交通管理“百日安全行动”第一线。
“不敢相信,他才37岁,怎么突然就走了呢?”提起刘晓冬,他的老上级、河东交警大队滨河中队中队长孙建涛至今难以接受,几度哽咽。
熟悉刘晓冬的人说,在从事交警工作的10年间,刘晓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退伍老兵的责任与担当。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让人钦服。
“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那天晚上估计八点多了,我们还一起执勤,查处了一起酒驾,两起疑似被吊销驾照情况。”刘晓冬去世前当晚,与同事高龙他们一同外出夜查。
24日夜间,刘晓冬结束夜查后,与高龙一起返回办公室。将案件整理归档后,刘晓冬稍事休整。
没多久,高龙的电话响了起来。“我胸口难受,感觉浑身没劲。”听到刘晓冬电话那边的声音,一股不祥的预感袭上高龙心头。
放下电话,高龙往中队院子飞奔。“我过去一看,发现晓冬靠在墙上,表情很痛苦,几乎都说不出话来了。”不及多想,高龙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很快刘晓冬被送往医院。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两个同事之间的永别。
“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身体居然差到这种程度了!”对于战友的去世,高龙至今耿耿于怀,“在执勤回去的路上,晓冬一点征兆都没有,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舒服的样子,还将那辆疑似无证驾驶的车开回了中队,准备处理”。
去世前当天下午,刘晓冬还成功处理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老人驾驶三轮车将一辆轿车划伤。汽车驾驶员坚持让老人赔偿1万元。经过了解,刘晓冬得知,老人有自己的苦衷。家里一位亲戚的孩子得病,老人着急去医院送钱。见此情景,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原则,刘晓冬站在双方的立场进行调解。最终,驾驶员同意处理,老人赔偿一定金额,双方对处理结果都很满意。
刘晓冬因公殉职后,无论是同事,还是曾经与他有过深入接触的朋友,都对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刘晓冬做事认真,吃苦耐劳,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这是同事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从军营走进警营
刘晓冬还有一层光荣的身份:退伍老兵。2000年至2008年,刘晓冬在武警辽宁省总队某部服役,二级士官退役。
退役前,刘晓冬有过评三级士官的机会。但是考虑再三,刘晓冬婉拒了部队领导的好意。“他生前不止一次说过,父亲去世了,母亲退休在家无人照顾,感觉对母亲有亏欠。”刘晓冬生前的同事如此说到。
与此同时,带着对制服的眷恋,2009年6月,刘晓冬来到交警支队河东大队滨河支队工作。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刘晓冬实现了身份的一次转换。在他眼里,只要有强大纪律性的单位,自己就心向往之。
而刘晓冬,也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中。“走路虎虎生风,接受工作执行起来雷厉风行,有始有终。”从警20年,孙建涛坚定地认为,刘晓冬是他带过的最好的一个“兵”。
“来到中队后,他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很快就成为业务能手。”回忆起十年前初次见到刘晓冬时的场景,孙建涛至今历历在目。
孙建涛现在还记得2014年大年初二处理的那起事故。“晚上九点多了,巡逻至单位附近的加油站时,发现一轿车因速度太快翻车了,车体严重变形,车内三人被卡在车里无法动弹。”发现紧急情况后,他带着刘晓冬和另外一名辅警火速上前救援。
因为距离消防队较远,民警向周围群众借来剪刀,剪开了安全带。刘晓冬不顾身体残疾,积极参与救助,维持现场秩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最终车内三人被救出。
总在冲锋的路上
多种能力的综合提升,让刘晓冬在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今年汤头中队接到河东大队指挥室指令,一辆套牌车经过汤头中队辖区。
接到指令后,汤头中队长徐同辉随即下达缉查布控指令,两辆警车随即出警。一组沿着长深高速往东行驶,一组则沿着206国道向南去。
此时,正在指挥室协助布控的刘晓冬,发现套牌车出现在206国道偏北方向。眼瞅着套牌车与两辆警车渐行渐远。当机立断,刘晓冬决定驾驶自己的车,前往莒南边界处,请求当地中队协助设卡,最终该车被成功拦截。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果断处置能力,是很难做到的。”事后,提起刘晓冬的积极主动,徐同辉直竖大拇指。
在汤头中队的墙上,挂着一面“为民服务 尽职尽责”的锦旗。这面锦旗,映衬着着刘晓冬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2016年初秋的一天,大雾弥漫。刘晓冬和同事外出巡逻,途径汤泉路附近时,看到一位市民在路边踱步,似乎很着急。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位驾驶员因为大雾未看清,将低速货车开进了沟里。见此情景,刘晓冬和同事们抬车头、垫石头,打着手电筒,将货车开出水沟。
等忙活完大家才发现,衣服上溅上了一身污泥。
耐心公正,对群众情真意切
“刘晓冬,这么好的一个民警,走了太可惜了。”原河东区汤头官庄村村主任盖庆宽,以前经常协助民警处理事故,得知刘晓冬因公殉职后几度哽咽。
盖庆宽家附近路段交通事故频发,2014年大雪突袭,发现3辆轿车相撞2人受伤后,第一时间报了警。“当时就是晓冬过来处理的事故,帮忙将伤员抬上救护车,疏通交通。令人在意的是他走路一瘸一拐的,还以为他雪天路滑摔伤了呢。”盖庆宽说。
之后,盖庆宽在自家附近,经常能看见刘晓冬处理交通事故的身影,渐渐变得熟悉起来。今年夏天,一辆三轮车与其他车辆发生剐蹭,驾驶员摔的厉害。刘晓冬将当事人安置好,又着手让路段恢复正常通行。30多度高温下,刘晓冬头顶烈日站了一个多小时,汗如雨下。
“晓冬不仅做事认真,还非常有耐心公正。”盖庆宽说,自己有一次去交警中队处理事故,是刘晓冬经手办理的,以为有些交情可以向着自己说话,最后落了空。刘晓冬公事公办,叫来了双方当事人,耐心进行协调。“对方不懂法律,遇到一时处理不了的交通事故,心里有火破口大骂。多亏晓冬脾气好,业务能力过硬,最终我们双方协商解决了此事。”
七级伤残,他却一年协助处理2000起事故
认识刘晓冬的人都知道,他无法完成身体下蹲动作。七年前的那起事故,给他造成了七级伤残的创伤。
2011年6月,刘晓冬在执行任务时,被一辆套牌嫌疑轿车撞成重伤,致使腿部多处骨折,留下终身残疾。住院6个月期间,每当有人来看望他,他说的最多的是“希望早日回到工作岗位”。最终,他在伤势未痊愈的情况下坚持返回工作岗位。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领导将刘晓冬安排到了内勤岗位,负责协助处理交通事故。
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热情。在新的岗位上,刘晓冬干得非常出色。徐同辉介绍,刘晓冬主要负责财产损失类案子,如果能够调解的案子,就现场调解。若不能,就将资料、视频等带回大厅登记,等待当事人前来处理。“常常需要电话约当事人多次,才来处理。来了之后,还要耐心细致反复沟通。”徐同辉这样讲述着刘晓冬生前的工作状态,如果当事人对事故认定有疑义,刘晓冬需要和同事前往现场,甚至走村入户,详细认真调查,工作异常繁琐。
在孙建涛眼里,刘晓冬的内勤工作非常优秀。“所有的违法处理、事故处理都由刘晓冬协助完成。”孙建涛说,刘晓冬责任心强,接手的事故,都建成文件夹,每月、每年也建立相应文件夹,需要查找随时可以找到。在刘晓冬手里、小车营运车辆、危化品车辆公交车都建起了档案,包括车辆隐患、事故处理档案等,非常工整。为此,其他中队还专门学习。
据统计,汤头中队每天要处理七八起事故。“一年下来,刘晓冬圆满协助完成两千余起事故处理工作。就凭这点,中队没有一个不服气的!”徐同辉说。
2013年、2014年,刘晓冬连续两年被交警支队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18年6月,他被评为全市公安交警系统“严格执法 亲情服务”辅警标兵。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他工作成绩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