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省 书写齐鲁答卷

  ——山东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纪实

  □经济日报 管斌 王金虎

  前不久,在山东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中,新增设的“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让人眼前一亮。这一“自选动作”的背后,彰显出山东经略海洋的重大战略,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展现山东作为、贡献山东力量的“齐鲁答卷”正徐徐展开。

  在新起点上壮大海洋经济新动能,必须要有新坐标。正如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在海洋。”今年5月,山东召开了高规格的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海洋强省建设从战略规划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动能转变 海洋更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山东半岛——中国最大的半岛,像一粒贝壳嵌入黄、渤海之间,为山东留下了3345公里的海岸线。拥海逐潮、劈波斩浪,山东人在这片蔚蓝色的土地上播撒下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2010年山东成为第一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水养殖经历的“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都发端于山东,成形于山东,并迅速向全国复制。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

  靠海吃海,吞下去的却并非“珍馐美馔”。山东毗邻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但海洋经济增加值对整个GDP的贡献却只有19.9%;海洋新兴产业仅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8%,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只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山东可以建造高水平的海洋调查船,却生产不了船上万米绞车的钢丝;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河口等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经济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海洋服务业发展滞后,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待壮大……

  问题就是动力,解决就是潜力。

  一条条嫩绿的海草在清澈的海水中随波摇曳。长岛水产研究所所长孙海林欣喜地告诉记者:“这就是消失了很久的大叶藻,它对海水水质要求很高,是海洋生物最基本的食粮。大叶藻改善了海洋生态,增加了海洋资源量。”近来藻场的成功修复让孙海林兴奋不已。如今,山东科学用海、常态护海,着力在打造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上谋突破,通过转变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好那一抹蔚蓝底色。

  海洋产业已成为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一根海藻,在科技专家申健手里延伸出了一条涉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健康生活产业、生态健康农业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链。位于日照的山东洁晶集团联合多所国内外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发了活性型岩藻黄素、褐藻多酚、多糖“新三联”项目,建成了国内首条规模化生产线,这使得海藻的身价涨了上万倍,将打破日韩垄断多年的高端市场。

  “我们的岩藻黄素年产量只有500公斤,但年产值预计高达2亿元,每克售价400元,比黄金还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山东洁晶集团市场部部长刘加玲介绍。

  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海洋一类创新药物,有望成为国际第14个海洋创新药物。“向海洋深处寻药”,传统生化药物企业纷纷把目光从陆生动物转向海洋生物。烟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李伟告诉记者,他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海洋医药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

  海陆一体 融合发展

  “强化海洋意识,牢固树立海陆一体的全新海洋观”,山东提出的陆海统筹新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济宁市鱼台县格瑞泰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昊宁说,

  他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以前,公司货物通过公路集装箱运到500公里以外的青岛港出口。随着山东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打通了内陆直达港口的出海通道。朱昊宁说,“现在办理货物通关和出口退税手续,一次就能办好,既方便快捷,又为我们降低资金周转压力,产品两三天内就可运到日本,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升”。

  坚持陆海统筹,意味着山东将从整体上提升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山东17个设区市中,有7个临海。今年年底前,山东将全面建立市级海洋经济核算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东经略海洋,装备当先。

  走进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制造基地,焊接厂区火星四溅。作为全球4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制造基地,能在12级台风中进行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和其姐妹船“蓝鲸2号”等大国重器就诞生在这里,他们制造的自升式和半潜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深水网箱平台等高端海洋渔业装备,把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视野从沿海、近海投向深海、远海。

  今年5月,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亚洲第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深蓝1号”驶向130海里外的黄海冷水团。借助这个大网箱,原产北欧的三文鱼,在山东海域安家了。该网箱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网衣面积接近2个足球场大小,可同时养殖三文鱼5万尾。“深蓝1号”潜水深度可在4米到50米调整,依据水温控制渔场升降,可使鱼群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层,一个新网箱背后汇集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将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进入新的时代。登上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鲸鲨号”海上平台,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处的围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下面投放了人工鱼礁、鱼虾苗等,让海洋动物在此安家,有效修复海洋生态。依托离岸装备,他们还将与垂钓、观光旅游和潜水、帆船体育产业相融合,打造“海洋牧场+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山东省提出,要大力培育“智慧海洋”、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到2022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到2028年,这一比重达到26%左右;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经济日报》12月23日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