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3日上午,岳健忙于协调饮虎池街综合整治。 记者王汗冰 摄①23日上午,岳健忙于协调饮虎池街综合整治。 记者王汗冰 摄
②在洪楼南路附近,刘继芳给市民递打气筒。 记者刘玉乐 摄②在洪楼南路附近,刘继芳给市民递打气筒。 记者刘玉乐 摄
③王丽琴帮着居民往楼下搬蜂窝煤 记者王铮 摄③王丽琴帮着居民往楼下搬蜂窝煤 记者王铮 摄
④老黄带着“蓝马甲”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清扫卫生 记者王汗冰 摄④老黄带着“蓝马甲”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清扫卫生 记者王汗冰 摄

  进入9月下旬,“秋老虎”带来的余温依旧“热情”,更热情的,是为提升城市颜值出力的更多市民和更多群体。睡过青石板还跑到人家单位“上班”的基层干部、每天步行两万步却不是为了晒步数的“柔情硬汉”、把52栋居民楼都转悠了个遍的志愿者“二姨”……正是因为一个个不旁观、不见外的担当者的付出,这座城在点滴中变得日渐美好。

  青石板上睡过觉,别人单位“上过班”

  23日上午9点,饮虎池街铺上了最后一层沥青,这也让泺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岳健心里最后一块大石落了地。从今年年初开始,他曾经睡过青石板、连续20个小时盯在施工现场,也曾经多次刚进家门又因工作需要返回工作岗位。

  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舜和茶城,曾一度被人称为“网红”涉公违建,为了让工作更顺利开展,岳健先后五次协调市主管部门。那个时候,在他的本单位都见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基本天天跑到有关单位去“上班”。清明假期期间,岳健牵头建立了由交警、消防、环卫、派出所等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实施“凌晨行动”,最终,舜和茶城这一“涉公”违建得以顺利拆除。

  啃完了网红“硬骨头”,岳健再蹚饮虎池街综合整治的“深水区”,最终取得了“露天烧烤整治、饮虎池街拆违”的完美收官。

  脚趾被砸被迫卧床,微信群也不“隐身”

  23日上午,七里山街道郎北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张曰燕在卧床养伤,但她仍通过微信群来关注大家发的创城动态。如果不是两个多月前的那次意外,她还会像往常一样,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创城一线。

  7月2日上午7点,被大家称为“女汉子”的张曰燕领着工作人员清理郎茂山小区一区7号楼前的垃圾死角,一块近30斤重的红砂石在车子启动后滑落下来,正好砸在她的左脚上。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她的二趾已坏死,需要做截肢手术,而大拇趾则需要插入钢钉固定。手术后的第二天,张曰燕就开始关注社区最新创城动态和微信工作群消息,她还嘱咐同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可以给她打电话、发微信沟通,不要怕打扰她。每天“站岗”5小时,一站就是3个月

  23日,刘继芳早早便来到洪楼南路上的“学雷锋志愿岗”,摆好桌子,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牌子挂在桌子前面,开始了她一天的志愿服务。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除去中午休息,刘继芳和她的同伴,要在岗位上执勤5个多小时。一般人难以坚持的事情,他们却坚持了3个月。

  75岁的刘继芳是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山大路街道洪北社区4号楼的楼长,还是社区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她带领的“党员先锋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大多是社区里的“积极分子”。“我们年龄大了,能力微薄,但是人多力量大,大家伙拧成一股绳,也能为创城作贡献。”刘继芳说。

  每天步行两万步,不是为了晒步数

  “6月18日,参与舜玉南区马路市场取缔工作,8:00至17:00配合盯守现场。9月13日,对舜玉南区楼道内杂物、乱贴乱画、小广告进行清理。9月18日,对舜玉南区重点的楼道、垃圾死角进行二次清理,同时配合巡逻,取缔占道游商。”这是市中区舜玉路城管委城管队员沈青工作手册上记录的内容,他的足迹遍布了舜玉南区每条街巷。

  沈青刚加入城管队伍时,主要治理的就是占道游商、乱贴乱画等城市顽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小商小贩,他平均每日步行在两万步以上。对于某些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群体”,他甚至主动帮他们协调新的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游商得清,城市环境得维护,老百姓的难处也得体谅”。52栋居民楼转个遍,不是冲着拉闲呱

  今年57岁的王丽琴,是南辛庄街道北街社区的一名创城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头戴红色帽子,她和其他4名姊妹一起,组成了社区红衣大姐志愿者服务队,奔走于52栋居民楼及大片平房之间。作为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王丽琴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二姨”。

  当记者在北街社区一栋居民楼内见到“二姨”时,她正帮着一名居民搬蜂窝煤。500余块蜂窝煤得从5楼楼道搬下去,“二姨”抱着4块蜂窝煤,一步步地往楼下挪。“这个地方是开放式小区,没有集中供暖,也没有储藏室,居民买的蜂窝煤都堆在了楼道里,但楼道放杂物影响通行,所以我帮着往楼下的平房里搬。”王丽琴将蜂窝煤靠到楼梯扶手上,气喘吁吁地说。

  虽然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她打心眼儿里喜欢干这些活。“这里的居民,我大部分都认识,平时就和朋友一样。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也更加容易解决。”老黄从来不叫累,谁家有活他都去

  24日早上还不到8点,玉函南区的小花园里就传来“沙沙沙”的声音,老黄又在扫地中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刚把社区路面上的垃圾清扫完毕,服务队的其他志愿者就来招呼老黄了,社区垃圾临时存放点垃圾又堆满了,需要清运。不到十分钟,几位“蓝马甲”就出现在社区垃圾临时存放点跟前,他们肩扛手抬,一次又一次地弯腰,把一件件废弃木板、一批批建筑石块清理出来,及时运走。

  作为这支队伍的队长,60岁的黄承义已经满头白发。扛得动百十斤、雨雪天拾垃圾,社区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清理垃圾死角,他总是冲在最前;哪有私搭乱建,他坚持不懈地规劝。“除了这些,修个自行车、煤气炉,谁家管道漏水了、厕所不通了,只要一个电话,放下饭碗我就赶紧过去。”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默默付出,让这座城一点点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原标题:创城新变化:提升城市颜值,记住他们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