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和结对帮扶“三个机制”,实施一市对一县、一县帮扶一个乡镇的定向帮扶措施

  青海海北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2010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把援青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和结对帮扶“三个机制”,实施了“一市对一县”的定向帮扶措施,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威海市、临沂市、聊城市、滨州市和门源县、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又形成了一个县帮扶一个乡镇的结对关系,援青工作合力持续强化。

  援建项目落实有力。制定了山东省“十二五”和“十三五”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和“任务图”,力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实施了百余项涉及城乡居民住房、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党政干部及农牧民培训等各个领域的援建项目。

  产业援建有序推进。山东省把海北作为“第十八个市”,大力培育海北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高原现代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年来,山东有20多个部门单位与海北签订战略合作对口帮扶协议。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改善基础、惠及民生的好项目,推出了一批解决教育、卫生、民政、就业等民生领域问题的新举措,集中解决了一些制约海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有效改善了全州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智力帮扶深入推进。坚持派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口援建以来两地互访5500多人次。一方面选派山东专家团、医疗队、教师团等,来我州实地开展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培养“本土型” 干部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山东为海北举办各类培训班264期,累计培训8164人次,选派723名专家人才开展智力帮扶,安排海北选派的81名党政干部和569名技术人员在山东省挂职锻炼。 援建模式不断创新。第三批援青干部到岗后,首次探索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带动海北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首次组织了由旅游专家、旅游媒体记者及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四合一”综合团队到海北进行全方位对接,首次将构建医疗体系建设纳入重点,首次实施城乡规划援青,首次将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结合。

  援青干部牢记使命,把藏乡当故乡,在推动援建项目、搭建援建平台、促成干部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赞许。同时,严于律已,注重团结,服从管理,坚守岗位,慎独慎微,做到了“受住艰苦、耐住寂寞,抵住诱惑、守住阵脚”,树立了援青干部的良好形象。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省党政代表团赴山东省学习考察的有关内容为指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以山东省对口支援自治州“十三五”规划为主线,努力构建以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相结合的援青工作格局,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扶贫攻坚上实现新突破。结合贫困乡村的不同特点,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支持扶贫对象培育发展增收产业,努力构筑相对稳定、可持续的增收渠道。二是在产业帮扶合作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努力使每一个产业援建项目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好项目。积极推进两地产学研合作,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在智力帮扶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和平台,加快推进各类培训工作,注重引进支援方人才智力资源,重点邀请支援方专家学者来我州举办讲座、开展巡回指导以及支医、支教、支农、支企等活动。积极衔接做好我州高校毕业生在山东进行职业培训事项。重点培训教育、卫生、科技、广电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就业整体水平。四是在交流交往交融上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定期向支援方反映汇报工作机制和会晤机制,积极引导援受双方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力推动对口支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