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球

  是一种强磁石

  每粒直径只有5mm

  可以根据爱好组合成各种形状

  可你知道吗?

  这种玩具对于幼儿

  却有着致命的危险!

  半月前的一天,家住威海文登区的乐乐因感冒多日未见好转,父母送她去当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在为其拍X光时发现,她的胃肠道里有很多球形异物积聚在一起。乐乐的妈妈一听这个检查结果,立马想到乐乐的哥哥姐姐玩的巴克球,怀疑乐乐是误吞了巴克球。因为这种球带磁性,容易吸附在一起。

  当天上午,乐乐被父母转至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治疗。“通过腹部X光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我们发现,这些珠子紧紧吸附在一起,呈手串状。”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刘强说,当时,乐乐妈妈就肯定地表示,女儿吞服的是一定是巴克球(一种带磁性的钢珠玩具),吞服的时间至少两天以上。

X光片显示,乐乐体内的球形异物呈手链状。X光片显示,乐乐体内的球形异物呈手链状。

  “巴克球不同于普通钢珠,普通钢珠对身体伤害小,可自行排出。而巴克球磁性很强,在人体内可隔着胃壁、肠壁吸在一起。这不但影响其排出,如果长期吸附,还会造成胃肠壁因受挤压缺血而坏死,甚至多发穿孔。严重穿孔后,胃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消化液进入腹腔,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危险很大的病。”刘强说,考虑到病情的凶险,于是决定立即做手术。

  由于巴克球表面光滑,用胃镜的异物钳很难将其取出。“孩子当时并发支气管炎,咳嗽、咳痰症状非常重,不能耐受长时间麻醉,一旦用胃镜取物失败,势必要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风险。为保险起见,我们选择了直接开腹手术。”刘强介绍说,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取出了14颗巴克球。

  “手术中,我们看见有3颗巴克球是隔着胃后壁和空肠上段的肠壁吸在一起的,它们已嵌到肠壁的肌层内,马上就要贯通,一旦贯通,又会在其他部位形成新的吸附。”刘强表示,非常幸运的是,有一处巴克球隔着胃壁和空肠壁吸在一起的同时夹着横结肠系膜,而吸附点紧靠系膜上的结肠中动脉没有受损。如果它们没有被及时取出,时间久了,结肠中动脉可能会被挤压不通血,导致相应组织供血不足而坏死,或是血管被穿破,导致凶险的腹腔内出血,甚至可能危及乐乐的生命。

  医生提醒家长朋友

幼儿误吞异物时常发生幼儿误吞异物时常发生

  刘强告诉小晚,他们科曾接诊很多误吞异物的幼儿,而最常见的异物多为硬币、纽扣电池、玩具零件、小珠子等。这些幼儿,情况轻者,经医生简单处理便可将异物取出或自行排出,情况重者,需手术才能将异物取出。

误吞硬币误吞硬币

  刘强介绍,误吞异物的幼儿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误吞原因很多,如孩子在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使混在食物中的骨片、鱼刺卡在食管里;有的孩子喜欢把硬币、纽扣电池等物含在嘴里,在说笑、奔跑、受惊吓或受外界突然刺激时,很容易将嘴里的异物吞下。

  在此,小晚提醒幼儿的家长,平时要加强对各类小玩物的管理,不要将这些物品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要经常检查玩具是否有零部件松散易脱落,要告诫孩子不要将小玩物放在口中。

  这些物品请远离孩子

  1

  针头

  尤其是缝衣针、别针,有可能造成胃穿孔,导致大出血而死亡。即使通过胃镜,有时也因缝衣针特别滑难取出。

  2

  一元硬币

  它的危险性在于一瞬间,很多孩子喉管细小,一时下不去容易造成窒息身亡。如果真的吞下去了,反倒比卡住要安全了,有时候反而能自行排出。

  3

  坚果以及瓜子壳

  这样的异物如果一时发现不了会十分麻烦。一个10岁小女孩一运动就咳嗽,后来医生发现,她的肺部不知道什么时候“埋”下一个瓜子壳,由于时间太久难以取出,于是医生想到将瓜子壳和手术工具“冷冻”在一起后顺利取出。

  4

  玩具零件

  一名4岁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玩耍,结果将铁陀螺吞进了肚子卡在食道里。辗转了3家医院后,才通过开胸手术取了出来。

  5

  海洋宝宝

  海洋宝宝泡水10分钟,就会膨胀数十倍。

  6

  此外,还有纽扣电池、钉子、塑料棒、玻璃弹珠等

  孩子误食异物,家长怎么办

  刘强提醒,当家长发现孩子误食异物时,首先不要慌张或打骂孩子,不要用催吐、导泻药等方法,这样可能更易发生危险,应及时了解孩子吞下什么异物,吞了多久。

  根据所吞异物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吞食下规则且表面光滑的小物件,如塑料小球、硬币等,一般可以随粪便自行排出,但为确保安全,还应送至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为好。如吞食下不规则的小物件,应及时送往医院,由医生判断诊治。如吞食水银、电池等有腐蚀性的物品,更应及时送医抢救。

  “虽然临床上大多数孩子误食小异物都可以自行排出,但仍建议家长发现孩子误食异物后,送往医院由医生判断、处理,不要自己盲目催吐、催泻,或用馒头噎等,以免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刘强说。

  别让玩具成为伤害利器

  家长们可千万要小心!

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