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7种类型的肿瘤,不管多么复杂,十几秒钟就可以出具全球顶尖的诊疗方案。”4月27日上午,青大附院和市立医院正式成立“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借助被称为“机器人医生”的沃森大数据系统,医生只需十几秒就可拿到具有全球顶尖专家经验的个性化诊疗方。

  输入病情给出诊断只需10秒

  Watson(沃森)以IBM公司创始人命名,是IBM公司2007年研发、用来诊断治疗疾病的智能诊疗系统,又被称为“沃森肿瘤专家”。有人叫它“机器人”,也有人称它“人工智能系统”,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名“医生助手”。

  27日,青岛市立医院和青医附院两家医院在启动仪式现场分别进行了肿瘤会诊中心的揭牌仪式,这是在中国医院的首次重磅落地。

  当天上午,青岛市立医院诊疗中心就迎来了首批两例肿瘤患者,一名正处于哺乳期的36岁胃癌患者和一名69岁的肺癌男性患者。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资深科学家张晓春询问了胃癌患者的病史后,将病情关键字传输给了“沃森”。

  片刻检索后,“沃森”呈上了患者的初步诊疗方案,只见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了3条治疗建议。这三条建议分别用三种颜色表示:绿色是推荐方案,橙色是参考,沃森觉得合理但要慎重考虑,红色方案不推荐。每条建议后面都有权威文献,作为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医生选择某个治疗方案后,“沃森”还会给出详细数据,包括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数、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帮助医生总体评估方案疗效及风险。从医生输入到“沃森”输出,仅仅用了十余秒的时间。

  三月一升级, 不断“本土化”

  这十余秒的时间里,沃森都干了些什么呢?在患者看不见的网络时空里,它在庞大的数据库里翻了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教科书和资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反馈给了电脑端的医生。

  据介绍,仅需要十余秒,智能“沃森”便能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 1 5 4 0 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并根据医生输入的病人指标信息,最终提出优选的个性化治疗方案。2012年,它通过了相当于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评定标准的考试。

  张晓春介绍,尽管“沃森”如此智能,但它也只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医生。在参考了沃森的治疗方案后,张晓春量身定制,为正在哺乳期的祁女士修正了患者的用药方案,将针剂调整为口服药。“沃森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指导意见,但它并不能识别这名患者正在哺乳期的特殊情况,所以我把其中一种药进行了替换。”张晓春介绍。

  目前“沃森医生”的诊断治疗范围涉及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卵巢癌和宫颈癌治疗领域。

  IBM资深医疗顾问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对沃森进行“本土化”落地,将来沃森提供的方案中,不仅有来自国际肿瘤专家组的建议,还有国内专家的建议,让诊疗方案更加丰富。此外,为了吸收最前沿的肿瘤诊疗信息,每三个月沃森还会对知识库进行一次更新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