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肆虐的日子里,来自美国的3M和来自日本的重松两款进口口罩被国人追捧,难道中国企业连个口罩都做不好吗?
雾霾围城,口罩成了标配,销量剧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青先 摄
马云说,如果你改变了这个雾霾的现状,改变了中国的环境,你有可能是未来30年最了不起的企业。治霾是一场持久战,“雾霾经济”这块蛋糕还正处于热气腾腾,新鲜出炉的状态,而3M公司的伟大,并不是建立在中国的雾霾之上的。未来,什么样的企业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崛起?
从不做宣传的日本品牌成黑马
如果不是国内雾霾肆虐,谁也不知道这个叫“重松”的日本口罩品牌。
曾经在日本留学的成都姑娘婷儿专门在朋友圈里卖日本药妆,这个冬季,在全国重霾城市中,成都频频上榜,婷儿卖的“重松”和“兴研”两款日本产防霾口罩非常抢手。
“我是去年12月份做这个业务的,当时跟重松订了10多箱货,一盒10个,一盒360元,当天通过朋友圈就卖光了。第二天再追加,重松就说不接单了,根本生产不过来。”婷儿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重松口罩断货是常态,2017年3月底之前重松公司生产的口罩,现在已经全部被预订了。”泽津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倪宗岱对齐鲁晚报记者说。泽津伟业是重松在中国的代理商。
1月9日,“重松制作所”微信公号上专门发表声明,称在中国市场发现了大量重松DD11V山寨产品,目前工厂产能不足造成断货,正在积极协调生产。
柴静戴的重松口罩在朋友圈流传。
日本重松制作所创立于1917年,1963年在东京证券市场上市。这是一家专业呼吸防护用具制造商,产品主要在军队、医院,以及工业劳动防护领域里流通。2013年,泽津伟业看到了中国防霾口罩的民用市场需求,开始进口重松的口罩。
“为保证口罩质量,重松一直坚持本土生产,且是熟练技工进行操作,产能扩张有限。就像我们做代理的,这几年向我们询价和进货的越来越多,但实际销量并没有大幅提升。”倪宗岱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网上搜索了一下重松制作所的资料,有意思的是,所有关于重松口罩的文章都来源于测评机构或日本代购或微商的推荐。
综合网上资料,齐鲁晚报记者大致勾勒出这家日本公司的特征:这是一家战后重建企业,到今年正好100年历史,也是一家典型的长寿型企业;低调保守,不重视市场营销,即便中国市场供不应求也不轻易增加生产线,这点和花王非常相似;专注严谨,企业一直生产工业用劳动防护产品,非常注重技术,但新产品研发速度并不快,不过每一款产品都是测试了很多遍,质量非常可靠。
那这个品牌在中国是怎么火起来的?婷儿告诉齐鲁晚报记者,2013年,安倍晋三在视察福岛核电站时,戴的就是重松的防护面具。而以一部《穹顶之下》引发全民关注雾霾的柴静,平常戴的也是重松口罩。
“重松不希望在广告宣传上做过多投入。我们在做产品经销时,也主要靠口碑营销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倪宗岱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除了日本本土公司使用,重松的口罩都被进口到中国的消费市场。”倪宗岱对齐鲁晚报记者说。不过,他并未透露这款口罩在中国的实际销量。搜狗百科资料显示,重松只有390名员工,在中国也没有代工厂,由此可推测产能不会太大。
雾霾那几天,山东口罩销量涨十倍
雾霾经济的蛋糕究竟有多大?在淘宝页面输入“雾霾”二字,随即搜索得到大量防霾产品,其中销量最高的一次性防霾口罩,月销量达323430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青先 摄
去年2016年12月16日以来,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重度空气污染,71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12月16日至12月20日这五天里,京东商城PM2.5检测仪销量环比增长超过85%,同比增长超过105%。仅以口罩为例,京东大数据显示,这五天京东商城口罩销量环比增长超过260%,同比增长超过380%。北京、西安、天津、成都、郑州位列口罩销量前五,济南第九。山东地区口罩销量环比增长815%,同比增长1043%,济南、青岛、潍坊三市购买的最多。
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统计,中国各类防护口罩每年需求量在8亿只左右,其中民用口罩年需求量在2亿只左右,占需求量的25%。
强劲的刚需中,哪家公司吃下的市场份额最大?京东大数据显示,12月16日至12月20日这五天中,口罩销售额前五品牌中,进口品牌占了三个,其中3M第一位。
3M公司靠着高频度出镜率闯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满大街晃动着3M口罩时,你的大脑会不断强化3M这个品牌。在钛媒体这篇《你戴的3M口罩,一年卖了一亿个,曾经是个胸罩》的爆款网文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描述——
“2013年,在雾霾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那时官方网店中3M的口罩早已卖断货……3M被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打晕。
于是,来自全世界3M工厂的口罩都被调到中国。有数据显示,2013年3M在中国销售的口罩价值就达到1亿美元以上。”
一位署名“赵路杰”的网友在这篇网络爆文下写下这样一段留言——
“3M的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的功力真是强到爆炸,四年前买的一块3M百洁布做眼镜布,不沾水干擦,用了四年效果依然还是我到现在见过效果最好的眼镜布。”
究竟是中国网友盲目崇拜造就了“3M神话”,还是3M公司的确有实力?
造得出卫星,做不出好口罩么
“不可否认,即便做好一只口罩,也要有高科技支撑。但造口罩不可能比造卫星难,中国能造出卫星,怎么会造不出一只好口罩呢?”倪宗岱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思迈(青岛)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国有防治技术研究所。“2013年,我们接到了公安部的研发任务,为公安、交警研发防霾口罩。2015年,我们将研发的军用口罩推向民用市场。”思迈总经理李振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什么样的防雾霾口罩才是有效的?这需要在保证过滤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呼吸阻力。“在研发中,最重要的是做出高效滤材层。其实选用什么滤材,原料上都差不多,关键看能研制出什么样的配方。要在滤材克重和滤材纤维分布上进行大量测试,找到最佳平衡点,达到过滤效果和舒适度的双赢。”李振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最终,思迈科技用6个月时间研发出这款防霾口罩。除了最核心的滤材层以外,口罩还由抗菌层、静电滤层、结构网层、亲肤层组成。其中,抗菌层是口罩最外层,用来抵御空气细菌。结构网层给口罩搭了个骨架,形成呼吸空间。
在口罩的贴合度上,思迈科技具有四折设计的专利,此外,还采用了三级调节的挂钩。耳挂式适合脸大的男性,头型再小一点的,可以把挂钩挂到脑后,让口罩能贴合不同的脸型。
在生产研发中,美国3M公司一直是思迈学习、研究的对象。李振说,现在国内很多厂家在生产中使用的专利都是3M的,“3M从1967年开始研发防颗粒物产品,经过多年发展从设备、原材料到技术上都领先于我国,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国产品牌的很多防霾口罩,过滤率能在95%以上,和3M等品牌的功效也是不相上下的。”
其实,国外口罩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人需求。“3M公司产品众多,口罩只是其中一个小品类,不会单独为中国人需求去做设计。”李振说。美国3M的口罩戴上去味道较重,毕竟这些口罩的设计初衷是工业用途,侧重功能不会顾及太多用户体验。相信很多戴3M口罩的也会有这种体验——套头款时间长勒头皮,挂耳款时间长会勒耳朵。
为什么相信日本制造
国内防霾口罩功效并不差,但仍被国外品牌抢了风头,原因何在?行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这源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拜。
这是知名导演陆川近日在微博中转发其导师在协和医院听到大夫关于雾霾的一段对话:“如果不戴防雾霾口罩,吸入身体和肺里的雾霾永远排不出去,而且侵蚀身体和肺,一般10年到20年才发病,得肺癌、肺气肿、气管疾病、哮喘……”
关于雾霾的成因和造成的危害至今众说纷纭,在信息极度不确定,也不透明的情况下,惶恐的人们迫切想抓到一根稻草。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只重松口罩在淘宝上曾被炒到100元一个,也就不足为奇了。
“口罩作为隔离雾霾的标配,与每个人生命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柴静用的重松口罩因为名人效应被笃信。”婷儿说,这些年,日本产的马桶盖、药妆备受国人追捧,这种信任感很容易传递到日本产的口罩上。
事实上,从用户评价上看,重松口罩设计非常用心,舒适度比3M要好。据介绍,整只重松DD11V口罩都采用了一圈大面积蓝色气密鳍边。这层看似轻薄的蓝色材料科技含量最高,通过弹性橡胶及织物层结合具备了一定弹性。佩戴时无论口罩大小是否适合用户脸型,这层蓝色鳍边都可以填补两者间的缝隙。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李振对齐鲁晚报记者说,目前,国内有太多的公司在生产口罩,产量是需求量的20倍,光青岛胶州的一个镇上就有上百个工厂,这导致市面上的防霾口罩鱼龙混杂。很多企业使用的材料可能不过关、行业监督标准不完善,国内口罩品牌众多,质量参差不齐。
一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测试手段。“比如在测试中,带呼吸阀的口罩,只监测布料的过滤率,但加上呼吸阀后造成的泄露率,是没被算进去的。在我经历的很多口罩招标中,厂家提供的口罩监测数据都非常好看,因为口罩都是由生产方自己送检,监测报告也是生产方提供。”
防雾霾口罩是季节性产品,淡季要不要生产?产品囤积了怎么办?自己的产品能不能有市场认可度?这是很多国内厂家考虑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防霾口罩厂家都是从医用口罩起家,再转民用生产的,只愿意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行试探性生产,并不愿进行大刀阔斧地研发和革新。”李振说。
而在创新能力上,3M公司在业界享有盛誉。这家有115年历史的企业,在福布斯全球创新公司评比中,曾排在苹果、谷歌之后,位列第三。它的第一款爆品是影响了全球近一个世纪的透明胶带;上个世纪40年代发明了用于高速公路标识的反光膜;50年代发明了录音磁带和录像带;60年代发明了干银式胶卷;80年代发明了即时贴……这些小发明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它们却成了划时代产品。而3M内部对创新能力的鼓励已经成了公司的文化。
倪宗岱认为,不同于美、日等国家的企业上百年的技术和标准的积累,国内的雾霾防护口罩需求是在这两年才显现出来。随着这个产业不断成熟,会淘汰一批企业,质量过硬的企业会逐渐脱颖而出,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更高科技的材料、更人性化的设计也会不断涌现,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一些偏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扭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