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往海里放“水莲”。 记者 董广远 摄工作人员往海里放“水莲”。 记者 董广远 摄

  生活日报4月18日讯 18日上午8时,“魂归自然”2015年春季海葬公祭仪式在青岛市举行,济南市75名逝者的共210余位家属来到了青岛市八大峡中苑海上旅游码头参加海葬。据了解,这是青岛自1991年以来举行的第71次海葬,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万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绿色殡葬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环保材料制作“水莲”

  17日夜,青岛市下起了雷阵雨。18日早,天气晴朗。早晨7点,记者在码头附近看到,莲花山殡仪馆的38位逝者家属、济南市殡仪馆的37位逝者家属已经在有序地领取家人的“水莲”(即海葬专用骨灰盒)。

  记者看到,每个骨灰盒都被单独封装在一个纸箱中,并垫有厚厚的泡沫。“我们已提前将逝者骨灰放入海葬专用骨灰盒‘水莲’中,并在提前一天一大早,从莲花山殡仪馆和济南市殡仪馆派专车接走,直接送到青岛来。”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馆长柳海涛介绍说。

  今年海葬延续使用去年推出的“水莲”骨灰坛,罐体纯白。工作人员介绍,该骨灰坛采用一种可降解新型环保材料制成,罐底有4个透水孔,入海之后, “水莲”会随着海水的渗入沉入海底,十几分钟后就可自动降解。

  20分钟4艘船驶入深海

  8时许,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现场庄严肃穆。主持人声情并茂地送上对即将安眠大海逝者的祭文,一分钟的默哀后,伴随着身着白色礼服的乐队现场演奏的《大海啊故乡》,逝者家属手持“水莲”走到码头,分组进入到在5-8号船上。鸣礼炮9响后,船开足马力驶入海中,天空有些阴,更增添了庄严的气氛,家属们一边怀抱“水莲”,一边看着海面,海鸥随着船只飞翔,大约20分钟后,海葬船来到了大海深处。

  家属撒下有祭语的纸片到达专门为海葬划分的“青岛骨灰临时倾倒区”后,工作人员组织家属们将“水莲”放入海葬装置中。海葬装置由钢管构成,可以放入4个“水莲”。4个“水莲”随着海水的波动向四周漂去。

  “爸爸,您一路走好。”“您安息吧。”家属们随风撒下纯白色的菊花,嘴里边念叨着,有的家属还撒入了写有祭语的纸片,随着海水的浸染,水莲慢慢沉入海底。

  为使海葬活动能够在省会济南形成一个习俗,济南市通过政府对今年参加骨灰海葬活动的每个补贴600元,同时将参加海葬活动的逝者名单镌刻在玉函山安息园的海葬纪念碑上,方便逝者家属祭扫。

   特写

  全家23口人同来青岛送别亲人

  在公祭仪式台前,记者看到23位手持菊花的逝者家属,捧着两个骨灰盒在一起合影,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这都是一家人,我是来送别我的公公和婆婆的。”大儿媳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是来自烟台栖霞的一大家子,最大的72岁,是来送父母,最小的年仅8岁,是来送别祖爷爷和祖奶奶,全家23口人开着6辆车,一起来青岛送别亲人。

  “我公公是老干部,2003年去世后,婆婆就找来大儿子和大女儿,商量等她去世后将老两口海葬。”王女士说,两位老人共育有5个子女,其中还有3位健在。考虑到大女儿远在郑州,大儿子也已当上爷爷,老人想要选择“不给后代留下负担的方式”离开人世。

  虽然烟台也能海葬,但因为两位老人的小儿子在青岛工作,老人临终前叮嘱将骨灰撒进黄海中,守着自己的孩子。 记者 董广远

  不少逝者生前嘱咐家人选择海葬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相比往年,今年参加海葬的家庭,受逝者生前嘱托而来的较多,逝者都希望骨灰能以这种形式安葬,长眠于大海。28岁的荆先生和家人这次就是为了完成奶奶遗愿而来。

  “我奶奶是名医生,对于生死名利一直看得比较淡,思想也比较开明和超脱。”荆先生表示,奶奶比较喜欢报纸,对于各种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也很强,生病的这几年就一直关注海葬,常在闲暇时跟孩子们叨念,希望自己以后也能选择这样浪漫的安葬形式,而不是冰冷的墓穴,家人们都很支持奶奶的观点,也接受这种殡葬新形势, “奶奶走的时候83岁,从工作人员那里知道海葬报名开始了,当时就决定尽快完成老人的愿望。”。

  荆先生的爷爷90多岁,在孩子的陪伴下,乘坐轮椅来到海葬现场,亲自为老伴送行,场面令人动容。 记者 董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