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炜:我还不是理想作者 人人都面临"默与鸣"的选择
东方网8月19日消息:在巨鹿路上海作协大厅落座,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第一句话便是“感觉亲切”,“二三十岁时常来这里,上海的文学刊物、编辑、作家朋友在我的文学路上非常重要。”在上海书展上的这场文学对话,题目是张炜自拟的——“作家:默与鸣”。他解释,这出自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默与鸣”不仅是作家的选择问题,也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选择。在这里,他希望和大家“交交心”。
张炜把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小说家、故事的高手,“这适合商业时代,也符合做人的策略。”但他自己更愿意做不那么聪明的一类,针对文学乃至社会现象敢于“鸣”的一群。尽管身为作家,“你谈得多了,大家就会顺着你的话分析你的作品;反之,你的作品就是多解的,不得罪人。”
张炜的散文写作量惊人,这次书展上首发的新作也是两本散文集。他说:“散文不是虚构品,它有话直说。一个作家如果连基本的质朴、勇气、天真和坦诚都没有,他可能到不了最高境界。”
张炜推崇鲁迅、托尔斯泰,希望自己能“无忌无惧地向前走,一路呼喊”。他说,在消费时代,要以鲁迅、托尔斯泰为榜样更艰难。“现在谈的都是受众、点击率,怎样把字更快地变成钱。越是如此越需要学鲁迅、托尔斯泰——满足于在消费的浊水中游泳,最终会进化得只适合在浊水中生存。”
被公认为“守护理想的作家”,张炜却说自己还未达到“理想写作者”的要求。“我快60岁了,往后能不能成为更像样的作家,不在技术、经验和阅历,在于能不能突破这个时代的通病——耍小聪明,能不能更淳朴、更真诚、更有勇气。”他说,“把问题归咎于环境和时代是很容易的。这个世界还会好吗?面对这种发问,人要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是很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如何在失望之后做出第二次选择。”
获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是张炜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的,他形容,现实和小说的关系是“粮食和酒”,并非简单压缩,而要经过化学反应。
面对听众请求点评“年轻人爱读《小时代》”的阅读倾向,张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阅读的潮流,不该简单地批评、批判,但任何东西一旦形成潮流就值得警觉。我的经验是,阅读不要从众。迅速跟众人达成共识的作品,很可能是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