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蛋壳黑陶

  01·概 况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其中,黑陶以细泥薄壁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世界考古学界称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02·发 现

  一幅古画,牵出埋藏千年的胶州三里河黑陶文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维华在青岛文物商店购得高凤翰的一幅水墨花卉,画上题诗曰:“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蓬供,常结莲房碗大饶。”序云:“余家介子城下,土中常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莲花房大如碗,饱绽坚实,以其气足生物有城也。”高凤翰的故乡在胶州三里河,这位“扬州八怪”里的代表人物善画、工诗、嗜砚,还在题诗里隐藏了一条重要线索:三里河常常能掘出“婴罐”;经历史学家考证,画中婴罐带有明显的龙山文化特征,考古学家奔赴胶州,在胶州北三里河村西侧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

  03·挖 掘

  1974年秋,胶州三里河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启,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出土的薄胎黑陶器、兽形陶器等工艺精巧,世所罕见。其中一件黑陶薄胎高柄杯,高20厘米,重不足40克,器壁厚度仅有0.3毫米,薄如蛋壳,虽在土中埋藏了约4000年,仍光亮如镜,为绝世之珍,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专家们发现,胶州三里河黑陶种类繁多,器型里常有镂空和纤细的刻纹,达到了古代制陶工艺的顶峰。

  04·传 承

  胶州三里河黑陶面世,蛋壳黑陶发掘,为胶州黑陶工艺找到了历史传承,但对于胶州黑陶传人来说,如何复原蛋壳陶、如何达到尘封已久的蛋壳陶工艺成了一大课题。

  经过胶州人的代代相传,反复试验,特别是非遗传承人刘锦波老师,2000年开始专一研究蛋壳黑陶制作技艺,2006年8月制作出第一件蛋壳黑陶,把蛋壳黑陶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陶厚0.3毫米,最轻的黑陶重不足40克,刘锦波老师现在做到了最薄0.1毫米,最轻能达到32克,成功复原失传4000多年的制作技艺,这是当今国内黑陶行业中所独有的。如今,刘锦波在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开设了黑陶艺术馆,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来欣赏黑陶艺术、体验黑陶制作、传承陶瓷文化。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胶州蛋壳黑陶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