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17日电(李玲贤 张春玲)从山东省淄博市旅游局获悉,地处鲁中的淄博市,南有群山、北有黄河,田园风光秀美。近年来淄博市以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挑选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单位作为重点,加强引导,规范指导,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理念,打造了象梦泉、中郝峪、柳春园、双石屋、马踏湖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风民俗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1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0个国家级及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8个星级农家乐。
淄博市南部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在山区,北部的乡村旅游则靠近河湖,这些乡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山里人家”、“黄河人家”、“水上人家”等品牌,推出采摘、漂流、美食、休闲等特色体验项目,为城市游客周末假期休闲提供了多项选择。
“梦泉模式”带动环太河水库生态旅游圈
淄川区东南部山区山水景观秀美,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丰富,民俗民风古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之初,通过典型带动、鼓励多种模式参与发展的灵活措施,初步形成了“梦泉模式”乡村游、生态旅游区加农户模式乡村游、写生基地乡村休学游等多元化旅游发展形式。梦泉生态旅游区2004年7月建成开放,以山岳风光、农家采摘、休闲度假为特色,现为国家3A级景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梦泉景区采取公司化运作加农民参与的管理模式,让农民切实享受到旅游发展的成果。开发商成立梦泉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运作,村集体担保将农民的土地、果树租赁给公司,公司给予农民高于市场几倍的价格补偿,补偿期限30年,保证了农民每年都有一个很高的固定收入。同时景区反聘村民为景区工作,赚取薪金收入,村民成为农业工人,允许当地村民在景区内从事正当的商业活动,如将餐饮等项目承包给有资质的农户经营,在景区内销售土特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景区农民又增加了一项商业收入。这种景区中有乡村、乡村中有景区的“梦泉模式”,既解决了公司经营与当地老百姓的矛盾冲突,减轻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农民也在旅游开发中受益,收入由以前的单一林果收入变为补偿金、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年人均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元,同时游客也能在游览景区风光的同时,与村民面对面、零距离的了解乡村,体验山村纯朴的乡俗、乡音、乡风、乡情,也让景区更具吸引力。在成功开发梦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建设开发了潭溪山、齐山、云明山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旅游大项目,初步构建起了以潭溪山景区为龙头的环太河水库生态旅游圈,成为淄川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依托大景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客流量和商机,景区周边农家乐迅猛发展,目前环梦泉、潭溪山、齐山等景区周边各种档次农家乐近100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旺季景区的接待压力,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同时当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农副产品就地销售,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林果采摘带旺沂源乡村游
淄博南部山区的乡村生态环境优美,位于淄博市最南端的沂源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全县果品总面积达70多万亩,年产果品10亿公斤。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该县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了以双石屋为代表的休闲体验特色村,以富家庄、碾砣村为代表的赏花、采摘示范村,以毫山生态园、双马山为代表的自驾游示范点。双石屋村,既有鲁中山区典型的民居建筑群,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林果,还有县委办公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在规划和开发中,按照“分户认定、集体租赁、统一管理、保护为重、群众受益”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整体打造了十余处农家小院,具备住宿、用餐、民俗展示、民事参与等功能。燕崖镇,借助土地综合整治,沿白马河两岸,规划建设了近百公里的环山公路,贯通了牛郎织女景区、双马山、红旗湖景区,把一万多亩的樱桃采摘园、农家乐、景区连成片,打造了燕崖休闲游观光圈。观光游、田园游、农家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拓展,使景色秀美、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的乡村田园成为众多城市游客的旅游目的地。2012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5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8.13%。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该县县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既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据统计,近年来沂源县通过旅游业带动果农每年增收6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