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两成多的临沂市,通过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用好用活山区资源,走出一条革命老区扶贫发展的新路子。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寒冬时节,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里,《狼牙山五壮士》剧组正忙得热火朝天。此时,沂南县常山庄贫困户王建芬煎饼鏊子也烧得火热。两个不相关的场景,却被同一个红色旅游产业串在了一起。王建芬说:“剧组来吃的很多,一天能卖二三百张,还有游客来吃,三块两块的卖。”

  马牧池乡常山庄曾是抗日根据地,“沂蒙红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些年,山区特点让村民找不到发家致富的出路。沂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京柏说:“我们地处沂蒙山区腹地,从生产上来看这是我们生产的一个短板。

  变短板为优势,临沂市打响和平年代的“脱贫攻坚战”,常山庄被纳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设规划。村里石板巷、老房子一概保留,复建地主大院、戏台等,恢复了山村的沧桑风貌,吸引《沂蒙》、《红高粱》等剧组来这里取景拍摄,村里200多人在景区实现就业,300多人常年从事群众演员、景区建设等工作,村民人均收入5年增长了4倍。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沂南县”好客红嫂人家“农家乐,因此发展到近600户。

  张京柏说:“每年到我们沂南来的旅游人口是我们当地人口的10倍以上;现在我们每年有3000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来源:齐鲁网)

  旅游扶贫打出“红色”品牌,产业扶贫则着力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要让山区的优质农产品畅通其道,“十二五”期间,临沂市为贫困村新建整修生产路1000多公里、水利设施5000多处,蔬菜、林果等各类产业项目惠及54万贫困人口。下一步,缺什么、建什么,重点完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力争每年新覆盖300个贫困村以上。

  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杨树学说:“精准扶贫,对沂蒙老区来讲就是怎么把我们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将青山绿水放到旅游产业链里面,将优质农产品放到农业产业链里面,资源盘活了,扶贫工作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