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走入农家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对“白色垃圾”的有效处理机制,导致“白色垃圾”围村现象愈发凸显、愈发严重。在湖屯镇的一些乡村,由于洼地、沟渠、河道地势较低,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大量堆积其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 本报记者 鲍青
自“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肥城市上上下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记者在肥城市区发现,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宣传力度很大,各式各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然而“听其言,观其行”,在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下,肥城市湖屯镇多个乡村的环境,却并未得到有效治理,个别乡村“垃圾围村”现象非常严重。
将宣传转变为实际效果,依旧任重而道远。
村民:乡村环境治理闻所未闻
11月2日10时左右,为调查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记者乘车赶赴肥城市湖屯镇钱三村实地采访。当日恰逢钱三村集市开幕,喧闹的集市交易火爆,“制造”了五花八门的各式垃圾。而对这些垃圾如何清理?村民们却多摇摇头表示:“让它们自己烂掉吧。”记者看到,在村内主干道两侧,随处点缀着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塑料袋和白菜帮子。白菜帮子在雨水的浸润下,散发着阵阵臭味。几乎所有村民都对此熟视无睹,已见怪不怪。村民刘瑞虎(化名)说:“农村环境不就是这样吗?有什么好奇怪的。”临近的纸坊村与钱三村情况相仿,虽然看不见成堆的混合垃圾,但数量繁多的“白色垃圾”却随处可见。这些“白色垃圾”散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成了视线逃脱不了的“眼中刺”。
其实两个村庄内也修建了垃圾池,用于收集村内的生活垃圾。但这些条件简陋、容量有限的垃圾池,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垃圾的产出。路边的垃圾池无一例外都“超载”,部分垃圾甚至溢出垃圾池边界,释放着浓烈臭味,成了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心腹大患。“味道特别大,风一吹到处跑啊,被熏得不行。”两村村民提及垃圾污染问题,总是愁眉紧锁,无可奈何。
为何村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垃圾池也“池满为患”?村民们说,村委会只给修了垃圾池,而“乡村环境治理闻所未闻”;再加上垃圾池清运并不及时,造成垃圾池臭味连连,令乡村环境“雪上加霜”,抵消了人工改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