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宁原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作为一名青年业余作者有幸借调到山东省文联美术创作组进行创作。自1964年5月至1966年文革前夕,断断续续将近两年的时间。有机会与专业画家在一起画画,学到很多东西,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同时也留下很多画友之间的友情轶事,令人常常怀念。
根据创作任务,创作组的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4年夏秋。为迎接建国15周年全国美展,5月初省文联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美术创作草图观摩会,我的一件草图《假日》在会上得到初步肯定,当月下旬被借调到省文联美术创作组进行加工。先后来的有刘龙庭、张和荣、袁大仪、刘永贤、史振峰、孔端甫、冯恩堂等多人,加上当时省美协的专业画家陈皋、单应桂、白逸茹、陈宏仁、施邦华、吕学勤等一起画画,他们同时还承担指导工作。济南、青岛等条件较好的地市单独成立了创作组。其他地市在创作后期也相继集中人员进行创作。
当时的创作活动氛围与现在大不相同。60年代初期山东人物画创作还比较薄弱,从各地调来的人员大多是青年业余作者,缺乏创作经验,所以大家格外虚心,创作组隔三五天就组织一次观摩,由领导和专家提意见,并定出修改建议。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构思,构图,人物形象刻画直至表现技巧,都要由集体斟酌推敲。当时主张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强调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因此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包括一些生活场景甚至画面上出现的道具,都力求真实生动。个人有难题,大家一起进行帮助,作者也十分欢迎,创作气氛和谐融洽。大家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觉得自己抽调出来专门搞创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所以态度认真、刻苦努力。
创作组的人员不固定,根据任务的进展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增加,8月份省文联又通过作品观摩将各地有苗头的作品作者都集中到济南,最多时达30余人,在文联一楼的大厅一起进行最后的加工冲刺。当时强调发挥集体的力量,早完成任务的作者,领导便安排帮助进度较慢的作者一起画。有一些题材好但原作者一时难以完成的画,领导可以请专业作者执笔,以合作的名义共同完成。由于这次创作组织有力,发动充分,作者积极性高,采取的措施适应当时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月份在上海分区展出时,山东的入选数量居于前列,尤其是山东的年画打得很响,李伯钧的《芒种时节》备受好评,《美术》月刊在封面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