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山东扶贫攻坚关键时期,省派第三轮612名第一书记把精准扶贫作为重要任务,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培育产业,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他们的帮包村普遍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示范村。
四类产业让村民致富
第一书记充分考虑帮包村贫困人口状况和产业特点,发挥行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优势,精心选育扶贫项目。这些项目分为四个类型:
股权分红型。引导缺少资金、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或专项扶贫资金等入股产业大户、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分红收益实现脱贫。省人防办和省煤炭工业局驻巨野县柳林镇第一书记整合扶贫资金340万元,购买大型设备入股当地发展良好的祥泰木材公司和万基新型建材公司,每年可为贫困户分红34万元。
就业安置型。通过建设扶贫就业车间、富民大院,引进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贫困群众在本村就业脱贫。青岛大学驻临沭县大兴镇涝枝新村第一书记荆彦玮,在村里规划建设4500平方米扶贫车间,引进外企箱包公司,目前一期工程1500平方米已建成投产,解决了110人就业。
农业增收型。利用扶贫产业资金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致富能人租赁,或亲自带领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从而提高贫困户劳动收入和分红收益。省农科院驻聊城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徐村第一书记吴家强,实施了现代化高标准猪场、高标准葡萄大棚园、葡萄休闲观光园“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园项目,实现农业资源变废为宝、高效利用,预计项目年收益60万元。
电商产业型。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让农民不出家门就把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驻枣庄山亭区徐庄镇红石嘴村第一书记陈兆军,在村里成立电商合作社,从合作社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帮助本村贫困户脱贫的扶贫基金。
四种模式助集体增收
为尽快增加村集体收入,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积极探索发展物业经济、乡村旅游,开发集体资产资源,兴办合作社提供有偿服务,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增收模式主要有四种:
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增收。把村里的闲散土地、坑塘、“四荒”“四旁”、沟沟坎坎等边角资源清理出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特色种养殖,使看似不起眼的资源变成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源头活水”。省法院驻惠民县大年陈镇崔常新村第一书记郭泰然,发挥村庄靠近黄河岸边、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投入400万元,整治废旧坑塘,建设农耕民俗园、采摘园、垂钓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收。筹集单位扶持、社会捐赠资金,扶持村集体以入股的方式挖掘提升传统工艺、特色手工业,做大做优传统果蔬、畜牧产业,村集体按股权获得分红收益。华鲁控股集团驻鄄城县彭楼镇糖牛楼村第一书记王恒冰,争取单位资金200万元,挖掘帮包村蔬菜和手工制糖两大传统产业,建设工厂化作物栽培温室连栋大棚、恒温库,对村庄三百年传统手工芝麻糖特色产业进行了产业化升级,去年村集体分红收入15.95万元。
发展物业经济增收。把闲置的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改造后,对外租赁经营,提高使用效益;筹集资金为村里建设高效农业设施、批发市场、购买农机具,形成集体固定资产,通过集体经营或对外租赁,促进集体增收。省政协办公厅驻平邑县丰阳镇北城村第一书记李剑锐,争取财政资金300万元,建设占地6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通过园区设施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
提供有偿服务增收。围绕村里优势产业,通过创办服务合作社、劳务公司等,为群众提供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让群众享便利、集体得收益。省地矿工程勘察院驻郯城县归昌乡归昌二村第一书记张云峰,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本村及周边村庄群众提供秸秆收储服务,去年凭此一项村集体增加收入1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