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创作的步兵正在创作的步兵

  大众网记者田阳

  100年前的泰安通天街,朱门青瓦、民居密布,一条青石板路积累了岁月的车辙。穿越100的油画,复活了当时极致的繁荣,也复活了城市历史的往昔。而这样的往昔,出自步兵之手。这个坚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油画家,用色彩“还世俗生活于世俗”。

  1943年的老城东门,护城河水清澈见底;1907的岱庙城墙外,金黄的麦田衬着红墙鲜艳明亮;1945年的仰圣街,商户林立极尽繁华;1900年的梳洗河,水流穿村而过,人们在此打水浣衣……一幅幅油画作品,最大现实地反映了旧时泰安独具风格的城市记忆,陈列在泰山现代美术馆展室,他给画展起名《泰城记忆·十年》。

  步兵告诉大众网记者:“泰城记忆是我油画的一个系列,画作以泰安老街巷为创作背景,将连续创作十年,每年展出。今年是第三年,从第一年的实地写生,到第二年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对于故乡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看过步兵的画展,不难发现,《泰城记忆》三年来的作品,每一年的手法都不同。2016年,也是第一年开始创作泰城记忆的时候,作品的色调偏于暖红。旅馆交错的青山街、泰山火车站的塔楼、湮没在时光里的四海商城和百货大楼、街巷背面的低矮居民楼……这是步兵对旧时泰安的记忆,泛着温红色泽,成为多年后的情感沉淀。1984年随父亲回到泰安的步兵,看到了这几十年的过往。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老城岁月沉淀下的温馨感人。“城会拆建,人会终老,本就如此。可是,机械隆隆时尘烟四起,断壁残垣处新楼矗天,拆建后,历史与风俗如何延续?皱纹堆垒的斑斑鬓角,眼昏指颤时步履蹒跚,膝下后辈能否理解?”步兵不忍舍弃这故土感情,所以拿起画笔,还原了他的深情。

  但这不够,画作创作第二年,步兵开始翻阅史料、走访老户,将黑白照片进行再创作,用写实的色彩为泰安画了一幅幅“彩照”。于是,我们看到了1900年的梳洗河、1907年的通天街、1943年的老城门和1945年的仰圣街,那些穿越时光而来的建筑和风土,在熙来攘往的时光中一一重现。

  “清澈见底的护城河边,人声熙攘;卖杂货的小贩推车担担,或风车糖人,或红果白薯,沿途吆喝;油坊、米面行列立两旁,刻有图案的木牌门梁高悬;路上行人节比鳞次,摩肩接踵。曾经的市侩街景,只留下黑白照片供后人追忆,日不闭户、夜无犬吠、除夕贴红、相聚为贺、情同一家的人情世故,也将无处可寻。而我,只想记下它的过往。”步兵说。

  正因如此,我们在现实里,看到了百年前的泰安,充满风情地以一幅油画的姿态,与自己隔世相望。“如果没有人看到它,那我就让你看到它!”这是步兵的坚持,是他对城市的感受。

  步兵告诉大众网记者,时代走得太快,城市正在趋于同质化,这会丢掉自己的特色。“我不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过多沉迷大城市的繁华,不希望他们提起家乡一片茫然。城市要发展,也要有所保留和传承,希望我的画能让他们看到这些,珍惜身边的美景。”

  今年是《泰城记忆》系列的第三个年头,步兵在创作上也有了新的侧重。“没有人就没有温度,所以今年的画作更多地添加了人物刻画。改革开放40年来,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能看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在吃穿住行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这是向上的势头,也是无法抹灭的烙印。各行各业都在向前,艺术也要‘还世俗生活于世俗’。”

  十年,五百张油画,这是步兵对《泰城记忆》系列的承诺。他用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感知和热爱,摊开废墟与尘埃埋没的故事和时光,用传统的绘画形式,讲一个关于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