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8月21日济南讯 8月20日,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上半年,青岛把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新常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迈向中高端。

  据初步核算,2017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15.2%(海洋生产总值增速均为现价增速,未剔除价格因素)。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4.6%;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同比增长17.1%;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540亿元,同比增长13.9%。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3.7%,较上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底的4.2:51.2:44.6调整为3.1:52:44.9。

  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上半年,青岛着力发展现代渔业、打造蓝色粮仓,远洋渔业发展再创佳绩。成功引进山东中鲁远洋渔业公司总部落户青岛,成为青岛渔业企业中唯一的上市企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9家企业与12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目前,全市注册远洋渔业公司31家,发展远洋渔船181艘、作业渔船124艘,上半年完成自捕水产品产量6.8万吨。投资百亿元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建成10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全省首个公益型海洋牧场,累计投资7.38亿元,投放礁体150多万空方,其中5处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全国获批最多的城市。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放流苗种11亿单位。

  水产健康养殖稳步发展。积极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突出抓好养殖设施设备和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快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技术,全市工厂化养殖新发展1万平方米,推荐“中海1号”条斑紫菜等3个水产品种参加国家新品种评定。

  休闲渔业品牌渐成亮点。积极推广“渔夫垂钓”海钓品牌,全市创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9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3处,面积近20万亩,休闲海钓逐步成为岛城海上旅游产业“新名片”。

  海洋装备逐步迈向高端制造

  上半年,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总体低迷的大格局下,青岛海工装备市场引智聚力,发展活跃。数据显示,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6.6亿元,同比增长21.2%,快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9%,位居行业首位。北船、海西重机等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集集装箱、武船重工等重点企业增长较快。海西重机建造的我国首个110米桁架式自升式海工平台出口阿联酋;武船重工承接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挪威“海洋渔场1号”养鱼平台顺利交付;兰石海洋工程钻采装备项目签约落地,为青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再添助力。

  旅游业优化升级释放新活力

  今年以来,青岛聚焦旅游大项目建设,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引领,确定总投资2840多亿元、单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和待建重点旅游大项目82个,目前8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30多亿元。同时,青岛多措并举扩大旅游影响力,深入推进邮轮旅游发展,制定出台《青岛市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支持举办第五届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组织举办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邮轮分会理事会。截至6月底,累计接待51个邮轮航次,约15万人次。旅游大项目稳步推进、产业融合拓出新领域,为新业态发展开启新模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573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94亿元,同比增长13%。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滨海旅游业占到19.4%的份额,总量位居第一,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9%。

  海洋船舶业“寒冬”中谋求逆袭

  当前国际船舶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青岛船舶骨干企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积极开展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等关键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据统计,上半年海洋船舶行业完成产值50.9亿元,同比增长38.3%,较上年同期提高52.4个百分点。6月6日,武船接获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订单,新船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具备超深水施工能力的多层饱和潜水系统的工作母船,这标志着武船集团在高端海工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上半年,全市游艇企业产值增速达到59%,订单量大幅增加,海外订单增多,随着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进一步深化,游艇产业的迅速扩张也逐步成为船舶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海洋生物产业走向纵深化

  上半年,青岛市海洋生物产业逐步向纵深科技方向转型,产业竞争力随着“产学研”链条的完善而日益增强。据统计,上半年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2.7个百分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2%,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3%。目前,青岛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主的产业体系。青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海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等产品正逐步推向市场;聚大洋海藻新增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项目,海健堂生物科技开发化妆品、保健品、调味品等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西海岸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

  作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西海岸新区率先抢抓山东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重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打造动能转换引领区。

  西海岸新区筛选总投资704亿元的7个重大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投资额占全市列库项目总额的82.9%,项目数占全市总数近一半。其中,投资50亿元的联想海洋产业运营总部,是全市唯一海洋新信息产业项目,将打造海洋信息技术中心、海产资源贸易中心和海鲜业务管理运营中心。总投资6亿元的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主要从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潜器等海洋装备,以及动力系统、电力系统等关键系统、关键设备领域的研发,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提升船舶及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蓝色硅谷释放“蓝色引擎”新动能

  青岛聚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蓝色硅谷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发挥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推进海洋科技资源集聚。目前,青岛蓝谷已经聚集了17家国字号涉蓝科研平台,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390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人才的三分之一。6月23日,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96名科考队员顺利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历时138天,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科学考察任务。海洋国家实验室凝练科研方向,其设立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已组织了“两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蓝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等项目。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战略研究任务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智慧海洋”工程的研究基础。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的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装备类国家质检中心,立足于整合国内海洋设备相关检验检测研发资源,建立海洋装备检验检测创新体系、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综合性国家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推动全产业链以试验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山东布局五大类海洋牧场 重点打造“海上高尔夫”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将以休闲海钓为核心,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设海钓船、整治海岸线、提升服务能力”五配套,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和特色鲜明的“海上高尔夫”。

  据了解,这两年,山东以海洋牧场为综合载体,促进渔业与互联网、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传统的海洋渔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仅休闲海钓这一项拉动的消费总额,就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综合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10%。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环境下,这一数据令人振奋和鼓舞。

  按照海洋牧场功能和建设方式,山东将海洋牧场划分为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五种类型。

  投礁型海洋牧场:依据海区环境生物承载力,以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核心,科学布局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

  游钓型海洋牧场:以休闲海钓为核心,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设海钓船、整治海岸线、提升服务能力”五配套,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和特色鲜明的“海上高尔夫”。

  底播型海洋牧场:以底栖贝类和底栖海珍品的增殖为核心,对海域滩涂进行整体规划,按园区模式打造。依据基础调查与动态监测数据,因地制宜,确定增殖种类和养殖容量。根据空间布局和品种类别实施轮捕轮养,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底播型海洋牧场。

  田园型海洋牧场:以立体、循环、生态养殖为核心,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鱼虾贝藻参多营养层级科学增养殖。

  装备型海洋牧场:运用现代技术装备,发挥离岸养殖核心特色,在深远海建设以大型智能网箱、深海养殖工船、养殖平台为主要设施的装备型海洋牧场,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生产的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

  (稿件统筹:高娜 稿件来源:青岛新闻网、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