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扶贫办8月1日为经区首批扶贫产业基地挂牌,为了尽快完善基地的各项调查摸底、统计规范等工作,经区扶贫办工作人员连日来忙得不可开交。

资料图资料图

  “以前我们只是项目投资方与贫困村的联系桥梁,现在成为扶贫产业基地,各项工作都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对于扶贫产业项目的基地用工、土地流转、劳动力培训等,都要实时掌握。”经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威海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新气象。为提升产业项目发展质量,威海市对扶贫产业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好中选优,在全市筛选规划了15处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区、73个项目示范基地,通过扩规模、提质量、树品牌等措施进行重点打造。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威海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扶贫产业项目428个,项目综合收益246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503元。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率先实现省定标准脱贫,120个贫困村达标退出,剩余60个贫困村将于今年年底退出。

  基础打好了,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扩大扶贫成效,健全长效机制?对此,威海市委、市政府思路明晰——让扶贫底数更精准、产业基础更稳固、保障措施更完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更强,不断把脱贫攻坚全面引向深入。

  “今年以来,为了确保扶贫政策更准、措施更实,全市从基础数据、脱贫退出、贫困人口收入、扶贫项目、‘五通十有’等方面入手,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巩固脱贫成效,威海市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继续按每村至少30万元标准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两线合一”,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户纳入扶贫帮扶,享受项目收益,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确保政策兜底。

  更重要的是,威海市把精准帮扶范围适度扩大到致贫返贫风险高的城乡低收入人群,对因病、因灾产生的新致贫人口,及时纳入扶贫体系,开展重点帮扶救助。同时,组织各区市对集体经营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摸底调查,研究帮扶政策,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体系。今年,全市已将504个经济薄弱村纳入了帮扶范围,落实了帮扶措施。

  扶贫产业项目是实现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转变的关键和核心。为确保扶贫项目选得准、建得快、管得好、长受益,威海市在项目管理提升上下功夫。

  “我们从资产登记、权属界定、运行管护、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规范扶贫项目管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制度。同时,对每个扶贫项目带动多少人受益、每个人受益多少、通过什么途径受益等,都要在档案中完整记录、动态更新。”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力度更大、收益更广,威海市聚强扶贫合力,联合相关部门、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先后开展了“精准扶贫直通车”—捐资助学、助残扶残、春风行动、送法下乡等社会帮扶活动,直接受益农村贫困人口超过8000人次;截至6月底,全市小额扶贫贷款余额达到8055.5万元,带动166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64个贫困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21个村饮水质量提升工程、25个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13个村道路改造升级工程、5个村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程已全部完成。

  “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筛查、脱贫人口各项政策落实和收入情况核查、扶贫项目管理运营检查三管齐下,确保贫困村、户退出认定程序规范达标。”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新上、扩建的94个扶贫产业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2%,争取8月底前全部完工并投入生产,确保项目当年见效益,确保年底60个贫困村全部达标“摘帽”。(威海网 记者 聂宗玉 通讯员 卞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