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举行。莱阳作为杨钟健院士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与北京同步举办纪念活动的城市。活动仪式上,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命名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决定”,这意味着该地质公园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地质公园。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白垩纪地层、古生物化石为鲜明特色,涵盖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等多种地质遗迹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总面积15.46平方千米,分为金岗口和凤凰山两个园区。

  “金岗口园区是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地。近些年,园区的2号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该地质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后续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富集层位将呈现出“兵马俑式”坑道,对研究恐龙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环境等有重大意义。

  翻阅历史,莱阳有过三次大的古生物发现:上世纪20年代,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首先发现莱阳的恐龙、昆虫和植物等化石,在国际上有了中国谭氏龙命名。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莱阳发现了新中国第一条恐龙骨架———棘鼻青岛龙,以及金刚口谭氏龙、破碎金刚口龙等恐龙化石,莱阳成为我国古生物研究的热点地区。本世纪由汪筱林率领莱阳恐龙联合科考队进行新一轮持续的大规模考察与发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世界罕见的地质地貌遗迹。

  “莱阳具有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优势,在我国古生物研究史上占有最具研究意义的地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介绍,莱阳拥有全国最罕见的三个著名白垩纪化石生物群,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也是世界通用的恐龙蛋命名系统诞生地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诞生地。

  在公园内的莱阳古生物博物馆,4条鸭嘴龙化石骨架装架陈列,多位科考队员仍在诸多化石旁进行修复工作。“化石挖掘和修复是个细致工作,全部采取手工操作,其中拼图环节没有一点规律,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科考队员赵志良介绍,化石分散在地下各处,而且有些呈现堆积状态,不容易找到完整和保存完好的化石,“从发掘来看,头骨比较难找。”

  “保护好建设好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遗址,助推莱阳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个人认为应坚持莱阳特色,杜绝千篇一律,把莱阳打造成我国乃至世界上恐龙蛋研究、保护、收藏和展示基地;坚持科研先行,保护并重,尊重科学。”汪筱林建议,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采取类似兵马俑的保护开发方式,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利用莱阳独一无二的化石和地貌景观。此外,建设科普教育和研学基地,打造古生物学家雕塑园,充分利用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

  活动中,莱阳市政府聘请汪筱林研究员为“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首席科学家”及“莱阳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并且以汪筱林为代表的中科院古脊椎所专家学者做了恐龙发现与研究学术报告。(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