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亲友相伴,祭扫墓地,缅怀故人……其实不等节日到来,济南周边陵园、公墓的祭扫活动早已开始,除了祭扫,有人也选择在清明时节,将故人安葬。

  清明节:济南墓园举行集体安葬仪式

  据《小溪办事》报道,3月25日和3月28日,在济南市内两处墓园集体安葬仪式的现场,生者默哀沉思,逝者体面安葬,仪式简单而庄重。

  但是与传统的安葬方式不同,仪式完成后,安葬地点既没有林立的墓碑,也无明显的墓穴,余下的只有花瓣和泥土。

  几棵玉兰、迎春和松柏,这个地方看起来就是一处花坛,但这里其实是玉函山安息园内一处新的安葬点,叫做追思苑。

  花坛葬:不立碑 不留骨灰 土地重复使用

  济南玉函山安息园的孙建军说,这是一种新的安葬方式,在2015年在安息园开始推广,到今年是第三年,已经安葬了100多位逝者了。

  将逝者的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里,深埋入土,三到六个月后,骨灰和坛子就将完全溶于土地,只有名字被集体刻写在这块碑上,而这块地方还将再重复安葬其他逝者。这是一种比较环保和节俭的安葬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这种新型的安葬方式,安息园的工作人员也是做足了心思,别看现在这个花坛看上去还是裸露的土地,过几天就会有更多花花草草的点缀。

  每年的清明节玉函山安息园都会举办一次集体的安葬仪式,等到清明一过,天气暖和了,就会种上草种、花种子,等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这里就会是很美观干净的一片花坛。

  同玉函山安息园一样,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的山东福寿园也是省内最早推行花坛葬的墓园之一。

  山东福寿园公墓魏然说,山东福寿园的生态葬一年举行两次,清明节一次,寒衣节一次,到现在已经举行了11次,共有189位逝者安葬在这里。

  花坛葬,树葬,海葬,是近几年山东省和济南市大力推广的新型安葬方式!

  共同的特点就是:绿色、生态、节约土地,这也是推广这些安葬方式的主要目的!

  国家规定的公墓双穴是1.2平米,花坛葬的两个坛子不到半平米,关键是这块地方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济南部分公墓饱和 生态葬势在必行

  2015年,济南市民政局统计,济南所剩墓地面积仅能使用五六年,而目前市区内大多数经营时间较长的墓园都面临饱和,像福寿园这些新近建立的墓园,它们在建园之初,就已考虑到提供多种安葬方式,以保持持续的发展。

  济南福寿园公墓魏然经理说:“我们一开始就着力推广这种生态安葬方式,除了花坛葬以外,我们还有树葬和草坪葬。树葬选用的是松树,这个是东南西北,四个人共用一个树,这个草坪葬占地也比较小,墓碑也较小。”

  生态葬:推广有难度 趋势呈上升

  死者为大,厚葬逝者,这是我们传统的殡葬观念。现在的树葬,海葬,花坛葬,这些殡葬方式虽然是绿色生态,节约土地的。但显然和我们传统的穴葬方式不同。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广生态安葬,相关民政部门也在宣传推广,政策引导上加大力度。

  济南市殡葬协会王会长说,这几年群众从不理解到逐渐理解,特别是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再加上一些奖政策,这种新型的安葬方式逐渐被群众所接受,这样既可以节省丧葬费用的开支,又能够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不光是补贴政策的推动,谢处长说,最近几年接受生态安葬方式的人群结构上也呈现出一些变化。

  现在参与的人群从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慢慢向高校的知识分子和机关的工作人员扩散,这种人群结构的变化,更有利于新型安葬方式的推广。

  市民观点:态度分化 观念待更新

  不可否认,目前大多数人,或者是观念上拒绝生态安葬,或者因为其他顾虑而没法接受,那他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

  济南市民:一般不容易接受,留个骨灰盒怎么都算是个念想。

  济南市民:那样我肯定接受不了,几个月就降解时间太短了。

  济南市民:我能接受,海葬都行。

  济南市民:人死也就这么个意思,留个地方给后人缅怀就行了。

  济南市民:为国家能节约土地,给下一代造点福吧。

  能不能接受生态安葬,关键在于能不能更新殡葬观念,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

  即便是那些能够接受的老年人,在生前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身后之事,因为选择所谓的厚葬还是生态安葬,除了他们自己,关键还在后人。

  济南市民说,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得问孩子,有时候说人不在了,你的身后事自己就说了不算了,还是要动员孩子,动员年轻人。

  编后:

  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推广力度,让生态殡葬从当下的新风尚变成未来的新风俗。其实,最重要的是,生前的关心和呵护才是最好的尽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