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元元忙碌在扶贫大棚内柴元元忙碌在扶贫大棚内
扶贫大棚内种植的羊肚菌扶贫大棚内种植的羊肚菌
扶贫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扶贫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红柿

  2016年以来,菏泽市定陶区围绕市委提出的“集体经济攻坚年”目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党建项目,纳入村镇综合考核和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区镇村集中发力,利用一切资源,挖掘潜力,一村一策,努力促进村集体增收,探索脱贫新路径,定陶区重点实施整合资金、大棚兜底的发展增收模式。

  截止目前,全区367个村(社)全部实现了年计提收入3万元以上,其中,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31个,5万元以上的达到81个,集体经济实力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全面提成,村集体带动脱贫能力明显增强。

  该区对全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集体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分类定档:“一般村”即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的100个村,“薄弱村”即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125个村,“空壳村”即没有集体收入的70个村,按照所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增加就业实现贫困户脱贫并形成长效机制的目标要求,区财政投资建设1120个扶贫大棚,按照“空壳村”没存分配扶贫大棚6个、“薄弱村”没村4个、“一般村”每村2个的标准分配至全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边照顾家里边管理大棚 扶贫大棚让贫困户家里买上了小轿车

  在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行政村的扶贫大棚里,茄子、西红柿、豆角等蔬菜长势喜人。据马集镇白菜王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柴红星介绍,他们村以前就有大棚种植的村民,去年来新建扶贫大棚122个,目前该村共有蔬菜大棚360个。他们村新建的扶贫大棚,每个大棚得到区财政5万元补助,将这笔补助资金发放给承包大棚的贫困户,然后承包户们再自筹部分费用,建设大棚。

  以前一直靠务农为主的王邵运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以来,他承包了村里的大棚,平时的管理他和老伴两人基本即可完成,在去年第一茬的蔬菜卖出后,他已实现脱贫。“销路不用愁、技术不用愁”,王邵运说,现如今的他摇身一变,从当初的贫困户,变成了家有小轿车的致富人。

  村民柴元元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结婚后有了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她选择了回老家工作,为了即可照顾孩子又可打工挣钱,柴元元四处寻找合适的工作均未果。当得知村里有扶贫大棚的政策时,她决定承包一个。现如今,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管理大棚,一亩的收益在3万元以上。

  定陶区南城社区居委会主任马化彬向记者介绍,社区内22个村的扶贫棚都安置在了合作社内,让社区里的贫困户承包大棚,合作社提供技术和菌种,保产量、保效益。另外,每年合作社都会拿出大部分的利润作为扶贫兜底资金,分摊给社区内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解决兜底再兜底问题 贫困户得到扶贫大棚分红

  定陶区除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措施之外,还创新工作方法,以“折股量化、固定分红”的方式与当地有实力的合作社进行联合,借此解决非省定贫困村中以“插花”式分布的贫困户。

  据定陶区扶贫办副主任张保海告诉介绍,该区对一些没有能力的贫困户,区财政拿出6700万,建设1120个扶贫大棚,采取“折股量化、固定分红”的方式,入股一些有带动能力的合作社。每年可以分红560万元,从这些钱当中分红给贫困户,解决兜底再兜底的问题。

  目前在扶贫大棚工作的贫困户,每个月工资收入1200元,包吃住,加上每年分得的红利900元和低保收入,第一年就达到了脱贫标准。据了解,定陶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有2454户获得了政府财政红利。借助此项兜底再兜底的措施,菏泽市定陶区将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建立长效机制,整体完成脱贫任务。

  来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