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做客山东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大众网联合主办的《政府职能转变面对面》栏目。

  谈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时,陈飞认为,这是德州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要紧扣“一区四基地”目标,全方位融入区域经济大格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各级打碎“玻璃门”,拆除“弹簧门”,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融入”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同时治理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真正坚持“绿色发展”。

12月2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做客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12月2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做客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融入京津冀:把握发展新坐标,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37个

  去年德州被划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省直将近20个部门到德州实地调研指导,出台了真金白银的政策。

  陈飞表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给予德州的重大政策机遇、发展机遇,全市确定了解放思想、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德州既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又是京津冀的南大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给了德州一个新的坐标,德州要更好地融入大首都地区的经济格局,融入到国家的大战略当中去。

  陈飞说,现在德州提出“总部在北京,基地在德州;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勾勒出了德州和北京、京津地区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关系。“京津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一区四基地”的地位,要建设京津南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地四个基地。德州紧紧扣住“一区四基地”的目标,全方位地展开融入区域经济的大格局。

  目前德州全市常年驻京工作的人员将近500人;全市招商引资落地的项目一半来自京津地区,签订的137个京津地区的合作项目中已开工102个。德州日益感受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大格局带来的红利。

12月2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做客大众网。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12月2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做客大众网。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深化放管服:解决隐性权力下放难题,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开放格局和区域经济大格局也在冲击着很多干部的思维,对政府行政效能和体制创新、简政放权、降低成本都形成了倒逼。

  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简政放权的核心就是放管服。陈飞认为,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此,陈飞的感触是显性的权力下放容易,隐性的权力下放难。“我们常讲‘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隐性的权力,包括一些‘红顶中介’。下放的事项容易,真正跟上监管难。”如何改变行政干部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通过管形成隐性的权力。另外服务一定要服务到位,不能简单化一概而论。“现在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监管不到位,下放之后,要及时评估、明确责任,该管的要切实管起来。”放管服工作的关键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精准,着眼于问题导向,形成一个综合的工作认识和工作体系。

  此外,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问题,陈飞认为,要在体制机制和干部作风上同时发力。

  生态建设是最大民生:5个市长10个部门齐抓共管,三年解决运河开发区生态问题

  在谈到环保问题时,陈飞认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是最大的民生。近两年来德州市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建设。市政府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第一部政府法规就是大气污染的防治办法,把环保工作提升到法治高度。“去年我们召集了国内环境专家、院士为德州会诊把脉,以达到精准施治的目的。”目前,燃煤仍是污染排放的主体,特别是冬季的散煤,对此,今年两级政府投入近3亿元治理散煤。

  陈飞说,过去只有一个环保部门在抓环保,现在他亲自分管环保工作,4个副市长协助抓,所有县市区行政一把手都分管环保工作。大家齐抓共管,德州环保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截止到11月份全市“蓝繁天数”达到了178天,空气质量比去年优化了35%,其中PM2.5的单项改善率全省第一。

  此外,突出重点,哪个区域压力大,就在哪个区域开展工作;哪个领域矛盾最突出,就在哪个领域开刀。德州对化工厂等污染源集中的运河开发区不再把GDP增幅作为主要考核对象,主要考核它的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市政府专题研究批复了《运河开发区生态修复三年规划》,用三年的时间、100亿元的投入彻底解决运河开发区的生态问题。

  陈飞说,抗击雾霾、优化环境是一个攻坚战,也是一个持久战,不能树立一蹴而就的思想。要始终坚持不松劲,坚持依靠科学、理性来治理污染。“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相信总有迎来绿水青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