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对于家住淄博市博山区的李金瑛而言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心结。20年前,李金瑛的丈夫王传琳可以分到一套福利房,夫妻二人为了能攒够钱东拼西借,王传琳的好友李同德及时借给他们3000元钱。这些年来,老人陆续还完其他债务,唯独李同德的3000元钱还没还上。由于与李同德已失去联系多年,老人苦苦寻找也未果。近日,老人通过博山区公安分局与李同德取得联系,还钱之外更为这次相见积攒了情分。

  齐鲁晚报记者马玉姝

  20年前解燃眉之急 向朋友借了3000元

  二十年前,王传琳曾在博山区老干局工作,后调到博山区工商局,老伴李金瑛在一所中学教俄语。一天,王传琳接到通知,单位给在职职工分配住房,每家每户必须在两天内凑够一万多元才能办理产权。“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40块钱,家里实在没有那么多积蓄,只能东拼西凑。”李金瑛说。

  据李金瑛介绍,当时李同德在博山区工商局对面的公司上班,与王传琳经常来往,成了好友,“他们经常在一块吃饭,那个时候他们公司正好赶上效益不好,我老伴没少操心帮忙。”

  第二天,两人见面后,王传琳向李同德道明原委求助,李同德立即拿出3000元钱借给他应急。这笔钱如雪中送炭,解了李金瑛家的燃眉之急。李金瑛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听说那两天单位为了收齐这部分钱,半夜三更上人家家里敲门。”当初零零碎碎地借了四五个人的钱,王传琳终于凑够了一万五千元钱。

  王传琳借款时都写了欠条,李金瑛把每次借款都清楚地记录在本子上,生怕有疏漏。这些年来,老人陆续还完其它债务,唯独李同德的3000元钱还没还上。“我们也是零零碎碎地借,零零碎碎地还。他们当中有些是我老伴的同事,因为孩子上学着急用钱,就赶紧还上了,但因为家庭条件有限,李同德的钱一直没还上。”

  为了还钱 走了不少冤枉路

  后来,王传琳忙于工作,李同德的单位也已经拆迁,两人疏于交流,最终失去了联系。但李金瑛的心里始终放不下当初借钱这件事儿。

  2014年开始,为了找到李同德,李金瑛凭着自己的印象,来到当年他和老伴工作的地方,在周围小区四处打听李同德的去向。她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多少地方了。“我也没有什么方向,就是猜着是在城区那一片,在博山区派出所后面的一个小胡同,我在那里逢人便问,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已年届七旬的李金瑛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有时因为路人随便一指,她就抱着希望赶紧过去,但以失望告终,为此也走了不少冤枉路。

  找到债主 心里轻松多了

  12月5日,李金瑛来到博山公安分局城里派出所向民警求助。值班民警根据李同德老人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托同在那个单位工作过的朋友打听。可是,李同德单位的人对他也不太了解,只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应该在博山龙泉街一带居住。这位民警根据李同德老人儿子的名字,终于找到了李同德老人的儿子。

  13日,在李同德老人儿子的指引下,李金瑛与李同德老人终于见了面。当提到还钱的事,李同德老人坚决不要,“我们是朋友,当年就是为了帮忙,没想过要让你们还。”两位老人相持不下。

  这位民警提议:“不如等过年当压岁钱给李同德老人的孙子,换一种方式让他接受。”李金瑛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他忘了,我不能忘,我还是要把钱还上。这么多年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放不下。能找到李同德,现在心里轻松多了。”

在民警的帮助下,李金瑛找到了李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