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仅有两千多元的退休金,十多年来,靠着自己省吃俭用,青岛75岁的老人周宝存捐助了一百多名学生,累计捐助金额达十多万元。他倾尽所能帮助别人,被称为“裸捐老人”。12月7日下午,这位老人来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将最近一年积攒的两万多元钱捐给了13位大学生。他告诉记者,每一次捐助都让他变成穷光蛋,但能帮助这么多学生,他发自内心地开心。

  积攒了一年的钱,全部捐了出去

  7日中午,刚从济南站下车后,周宝存就急匆匆的赶往了山东大学中心校区,老人的精神头很足,迫不及待地要跟同学们见面。这一次来,他携带了两万六千元的现金,其中两万元是他本人积攒下来的,另外的钱是一些朋友和爱心企业捐赠的。

  两万块钱的数额不算太大,不过老人却足足积攒了一年,其中的每一块钱都是周宝存老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他每个月只有两千多块钱的退休金,老人只舍得给自己留出很少的生活费,他日常仅吃些白菜、菠菜、萝卜等便宜的蔬菜,其中有不少是捡来的,周宝存告诉记者,他见不得浪费。

  虽然也做过其他一些捐献,但周宝存告诉记者,大部分都捐助给了教育事业。十年如一日,周宝存先后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经常是“钱包空了又来(退休金),来了又空。”他告诉记者,“未来的世界归根结底是这些孩子们的,我捐助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加投入的学习。”

  这次捐助共13名学生,周宝存跟他们进行交流后,向每人捐赠了两千元的助学金。在场的同学表示,他们非常感激周宝存的捐助,解决了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帮助,更加投入地去学习,希望以后能够回报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老人已是都二次到山大捐献

  周宝存是青岛机械局下属一个单位的员工,原来是做技术的。他告诉记者,1988年的时候,单位曾组织过一次向灾害地区捐献的活动,那是他第一次捐献。“当时大家都捐3块、5块的,我捐了50块钱,那时候是一个月的工资。”周宝存说,自己捐完钱,感觉能够帮助到别人,内心特别快乐。那一次的捐献也为日后常态化的捐助埋下了伏笔。

  从2006年开始,周宝存开始资助学生,他先后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六十多位中小学生。“那时候比较早,也是有钱了就捐,给每个人捐个三五百块钱。”随后,他自己联系,六次进驻高校,资助了五十多位大学生。而他这是第二次来山东大学捐献。

  为筹集资金,帮助更多学生,周宝存还将自己收藏的图书、字画出售。这次捐助后,周宝存的钱包虽然又空了,他却非常高兴。周宝存告诉记者,在钱的问题上,他早已经看开了。“这些钱我留着也是待在那里,不会产生价值,我花了就没有了,捐给需要的人,它的价值会更大。”

  对生活,周宝存也有自己的想法。自从1995年从机械局下属单位退休后,目前仍住在八十年代单位分的房子里。这间房子仅有二十来平米,一张床,一台电视机,一张桌子和千余册书籍是他所有的家当。问及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些钱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周宝存说,自己对现在的住所就很满意,“人活在世上,有个住的,有张床就够了。”

  相关链接:

  每天都要做义工

  除了是捐助学生上学的积极分子外,周宝存还是一位长期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

  2005年5月,周宝存成为青岛“七彩华龄”志愿者团最早的一名团员,2006年他又加入了市南区特色义工队开心果团队。国际帆船赛 、奥帆赛、全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事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都活跃着他无私奉献的身影,为青岛市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青海玉树地震,周宝存带领着他的义工队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共计1000多元,同时,还捐了衣、被等物资。

  周宝存介绍,在他的感召下很多老人也加入了志愿活动,他们还成立了市南夕阳红义工队,专门负责在栈桥、火车站周边为游客指路、介绍景点、打扫卫生等志愿活动,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虽然现在人数多了,不用我一个人负责了,但我每天还是习惯到栈桥、火车站去转转,看看有没有人需要帮助。”周宝存说。他的时间多数是在做义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时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