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在济也遭山寨困局,一时间引发众多评议!
华联、联华、世纪华联、世纪联华、北京华联……这些“多胞胎”似的品牌,你能分得清吗?
前几天,《济南日报》曾报道过五花八门的“大润发”,你逛的大润发可能不是大润发!有市民致电本报,不只是大润发,还有各种华联让人眼花缭乱,为何超市这么爱取名叫“华联”?
济南冒出各种“华联”
的确,记者走访济南市场,发现“华联”“世纪华联”等带有“华”和“联”的超市格外多。济南市民最熟悉的莫过于济南华联集团,其旗下拥有大型百货3家、超市大卖场23家、“华联鲜超”便利店36家以及三星级大酒店1家,门店主要集中在市内五区,还有章丘、德州和济阳。
华联超市的门店上都写着绿色的“济南华联超市”,同时字左侧还有“华仔联妹”。华联鲜超的门牌上则是红白绿三色铺底,标注“华联鲜超H-Mart”,字左侧为“H”字样的LOGO。巧的是,就在经十路与腊山北路的交界处,路北是济南华联超市,路南则有一家“世纪华联超市”,世纪二字被缩小到了走到跟前才能看到的程度。
据悉,“世纪华联”超市在济南也已有多家,其公司名称为“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江苏)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整个山东已有100多家门店。而还有一个“世纪华联”,其公司名称为“中京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据称单是在济南已有百余家门店。
有意思的是,连“李鬼”都被模仿了!腊山北路的世纪华联超市,是个人注册的单店超市,在济南还有不少这样的单店,“鑫泰世纪华联”“乐家世纪华联”。记者在街景地图上搜到了几十个“世纪华联”,门店标志各不相同,有的是简单的蓝底白字,有的又加上“品牌超市”,还有的冠上了酒水的名字,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20年前“华联”初现
“华联”初现,还得从20年前说起。当时,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久还要迎接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商业巨头挑战。于是,商务部提出创建“华联商厦”这一民族商业品牌的构想,由其统一投资、统一名称、统一标志,按现代管理方式运营。于是,在1989年,这一构想落地,商务部出资1.5亿元,支持和帮助地方政府筹建华联商厦。后来,华联商厦阵营越来越大,很多内地城市也开始设立华联。1996年,济南华联商厦正式加盟全国华联商厦集团。不过,各个成员都相当独立,各自独立运营。
那时,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后来公司顺利完成改制,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连锁超市公司,也就是2002年成立的华联股份有限公司。随后,“联华”风头日盛,就是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世纪联华超市、华联超市等,而百联集团下属企业上海华联集团,和华联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是两家不相干的企业。
几乎同时,在北京的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其LOGO改为了BHG。2002年,北京华联在济南动物园北侧开店,坚持了不到一年关门。到2013年左右,北京华联在泉城路贵和购物中心二期开业,2014年北京华联高级超市,也即BHG开业。2014年底,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开业,北京华联开了一家平民超市。
“李鬼”也成模仿对象
2005年,金湖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有限公司诞生,也就是现在的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江苏)有限公司。它在网上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山寨超市品牌”,早在2006年,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就将世纪华联超市告上法庭,世纪华联因仿冒华联,被判赔偿50万元。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世纪华联的扩张,其官网显示,“现拥有直营门店36家,大型卖场13家,加盟店4000余家。”还有一家“中京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有限公司”,其超市门面上也是“世纪华联”四个大字,两家的商标都颇相似,这家超市总部在北京,成立于2014年。
曾经被判不正当竞争的世纪华联,如今也喊起了冤。“世纪华联就是世纪华联,跟世纪联华没有关系。现在有很多都是山寨的,它上面会加上很多文字,什么中京世纪华联、生命世纪华联,都是有问题的。”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江苏)有限公司的路先生抱怨道,“我们属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企业,我们的标志是白底蓝标,中间三颗红星,而山寨的都是最近五六年才开起来的。”
小心被“李鬼”拖后腿
“在道义上来说,打擦边球是不可取的,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的表现,一时可能会得利,但它是依附于被模仿品牌的,肯定做不长远。”济南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分析,超市门槛不高,不少人只想着赚快钱,却没想到品牌的目的就是“放心”,如果舍本逐末只是单纯模仿成熟品牌,早晚会把自己拖垮。
王征分析,过去超市不太讲究品牌,照搬别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品牌本身就是无形资产,就是效益。现在这种名字混战,基本处在法律的模糊地带,但之前也有胜诉的先例,所以建议老商家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品牌,否则很有可能李逵被李鬼拖了后腿。
“如果申请了驰名商标,无论什么行业都不可以叫这个名字;如果没有申请驰名标,不是同类型产业就可以申请,”山东齐鲁律师事务所丛奔律师解释,“如果店铺名称相似,将面临被诉讼的风险,以是不是足以混淆大家对其印象来判定。建议商家如果想长远做,还是尽量避免过于相似,原创一些比较好。”
抵制山寨,让“蹭名牌”者无处获利
无论是蹭“大润发”,还是蹭“华联”的商超经营者,无非就是想借助在消费者中有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的大品牌,走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不过,他们可能意识不到,抄袭、剽窃,有时是可以蹭着巨人身影发点小财,但肯定成不了巨人。
“供给侧改革”,其实是一个国家层面对自主创新的战略性鼓励。纵容抄袭、剽窃,是对小到一个自然人,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不负责任。带有原罪的资本积累,不应该被鼓励。对这种有着“歪心思”的商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更多消费者抵制他们,让他们无法获利。这不仅是对正当品牌经营者的支持,最终也将为自己营造一个更有序、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