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憧憬上山下乡

  进村第一天就被吓哭

  吴晓霞记忆最深的一个国庆节当数1969年。当年的3月份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全国都处在紧张备战的气氛中,齐齐哈尔更是地处前线。“那时候到处都是备战备荒的宣传,马路边上就是防空壕。”当时常会有防空演练,正在上着课一阵防空警报响起,大家伙在老师指挥下立即停课,潮水一般涌向防空壕。而那一年的国庆也尤其隆重,学校组织游行,还组织了学生进行队列组字训练等等。

  就这样一边“运动”,一边“备战”,吴晓霞自然没在学校学到什么东西。1976年,17岁的吴晓霞已经到了下乡的年龄。

  吴晓霞说,那时多数知青并不知道上山下乡意味着什么,心里充满浪漫的想法,很多人选择去偏远的农村,以为这是件好玩的事情。可是,现实远没有想象浪漫。下乡第一天吴晓霞就哭了,同样下乡的李昱琳也是“哭了半个月”才慢慢适应。

  “别管你在家有没有干过活,到那里就是一个劳力,吃的、喝的必须自己用劳动去换取。”吴晓霞说,下乡第一天,她去挑水,根本就不会用扁担,不知道怎么用力怎么走,别人挑满满的一桶水,她只挑半桶水走不了几步就摔倒在地。

  一年多的下乡岁月里,吴晓霞曾经在一天走不到头的玉米地里收过棒子,在零下30℃的超低温里编过苇帘子,也像知青文学作品里描述过的那样在老乡地里偷过庄稼,用衣物跟老乡换过鸡蛋,一次又一次地体验着又累又饿的感觉。

  好在一年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她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回家突击复习了几个月后,吴晓霞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许多年以后,再度想起当年的试题,她觉得竟是如此不可思议的简单。

  “考试就语文、数学和政治三门,语文有一道题是给‘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标注拼音,可是我不会。”为了保险起见,吴晓霞在报志愿时选择了中专学校,之后顺利被齐齐哈尔一家医学中专院校录取。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