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改组1000天|山东: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活力

  齐鲁网9月26日讯(山东台记者 崔中 连李龙 济南台) 为打破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研发与实际需要脱节、行政干预多、政府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顽疾,山东从科研体制机制源头创新,激发科研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山东新闻联播》报道,济南中铁重工轨道公司技术部王玄说:“今天我们掘进施工9环,每环1.2米,共计10.8米。现在我们盾构施工进入全断面的粉质粘土层。”

  盾构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隧道掘进设备,在济南地铁施工现场,盾构机生产方和施工人员举行的对接会,直接开到工地。

  济南中铁重工轨道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许京伟称:“盾构机产品是一种高度定制化的重型装备,我们将科研的关口前移到施工现场。”

  济南铁路R1线玉王期间工区经理徐连柱说:“设备需要更新改进的地方,马上可以解决,干得也是比较得心应手。”

  一年前,济南市的盾构机科研生产还是一片空白。当1700多亿元的济南城市轨道建设规划获批后,政府牵头,一个紧密型的科研、生产和施工联合体迅速形成。由项目带动科技研发、倒逼科技研发,打破了过去由科研到生产的固定模式。

  济南中铁重工轨道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许京伟表示:“我们是采用技术合作,也就是以技术入股份的一种股份制合作模式,实现了市场和技术的一种比较好的衔接。”

  目前在山东,围绕企业生产项目实施的自主创新达到90%以上,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全新的科研组织架构,效率极高。济南盾构机从立项到科研攻关,再到投入生产,用了不到一年,创造了同行业效率奇迹。

  济南中铁重工轨道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许京伟说:“R1线,我们已经有四台设备处于掘进状态。”

  围绕着提高效率和活力,山东在科研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大刀阔斧:去行政化、分配制度改革、改变评价机制、搭建科研普惠扶持平台、合理配置院所资源。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让一线科技人员活力四射。

  山东省生物药物、医药工业、医疗器材三家研究所合并建成山东省药科院,是山东第一批去行政化科研机构。相对灵活的组织架构,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自主权,收益向一线科研人员大幅倾斜,提成比例从30%提高到45%,一年的激励费用就超过500百万。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多立培南项目分析员赵国敏告诉记者:“(多立培南)这个项目在今年获得中国药学会的一等奖。是一种抗菌活性强的药物,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提成增加了,而且我们可以申请各式各样的奖励。”

  山东省药学科学常务副院长王勤说:“下一步我们想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再做进一步的改进,使成果的提成办法能够做到更公平更合理地对科研人员能够有所激励。”

  体制松绑+科研激励;企业自主研发+院所资源共享,多轮驱动,山东科研领域硕果不断。今年上半年,山东科研机构技术输出成交额增加1.24亿元,同比增长近90%,高等院校技术输出成交额增加3.88亿元,同比增长达104%。

  短评:山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业产值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来自深化改革,接力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就必须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鸿篇巨制,山东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