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名学生配了110个导师

  导师席地而坐,学生分坐两侧。古代书案设计,可以论道谈艺。这是青岛校区一多书院的德音讲堂,配合着导师进书院,青岛校区为书院配备了工作室。而从文书院也配备了类似的至简讲堂。据了解,“德音”来源于《诗经》,“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而“至简”出自《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在书院里,学生们可以自选导师,实现全员导师制。青岛校区按照约10:1的比例,给978名本科生配备了110名发展导师,涵盖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在每个书院,各有10间导师工作室,分两种格局,一是中国传统的授徒讲学模式,师生在书案前席地而坐,论道谈艺,指点江山;另一种是西式圆桌环绕式,师生促膝长谈,治学平等。除此之外,辅导员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导师和辅导员进书院,强化了在大学成长的关键阶段年长者的引导参与作用。

  书院创新中心内免费学3D打印

  目前,书院内创新实验中心也已见雏形,学生可以在书院内免费学习3D打印、无人机、陶艺课程,后期智能机器人课程也会跟进。

  24日下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2016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两列无人机战队悬挂红幅,飞上天际,为青岛校区启用喝彩,成为亮点。这些无人机来自于山大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为山大学生自主设计发明的。除了生活条件的满足,学生还可以在书院里进行最初的学术探索。

  一多书院和从文书院里,各有一个30平米的创新实践空间,以激发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欲望。当兴趣得以形成后,学生便可以跨出书院,进入学校的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实际接触无人机、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所有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心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学生需要什么,老师需要什么,中心就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什么。”山东大学资产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教育也在青岛校区成为现实。传统上的中国大学的外籍教师主要教授外语课,青岛校区的外籍教师却不仅教授外语课,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中,把国际上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带到山东大学的校园里。同时,国际化教育又包括把学生送到伙伴学校,使他们有更多的国际历练,培养学生驾驭国际事务的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