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长过度焦虑
“不仅是非住宿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住宿,家长仍然去租‘陪读房’,这就彻底反映出家长的过度焦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焦虑完全没有必要,一定的社会生活、集体生活是学生应当去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缺失并非明智之举。
据了解,在部分“陪读”家长中,虽然有家长每天忙着为孩子做饭,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只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结果却不尽然。“不论是走读、寄宿还是‘陪读’,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考虑,而非盲目跟风。”一位教育界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家校远近,孩子本身性格来确定,如果有一定适应能力,且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不一定要住校,也不一定要在学校附近“扎根”,尽量帮助孩子安排好时间,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反而更重要。

老房子租3年得十多万:放着三室的新居不住,就为孩子奔个好前程
在济南市洪楼南路附近有一排楼房,因时间久远楼体有些发乌,整个楼体也都是用铁做的把手,每一层四户人家也显得有些局促。王琴(化名)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如今终于从这小两室的房子中搬出,搬着三年来租住的家当搭上搬家公司的大货车,向西行去。未来,王琴一家的陪读生活还将继续,整整六年,都要过着陪读租房的日子。
50多平小屋里窝着一家三口
时间回到三年前,王琴一家三口拖着行李从转山西路的新房搬到这个不过六十平的房子中。一个月近2000元的租金,一条连廊,两个十几平的小屋,成了他们未来三年的家。
由于年代久远,楼体有些狭窄,楼梯旁还有一点杂物,夏天偶尔飞出来的苍蝇也让这住惯了三室新居的他们很不适应。对王琴来说,为了租下如此小屋确实颇费了些周张,学校周边的这些老房子不知何时变得抢手,距离学校愈近价格也愈发“好看”,在中介的“忽悠”下,王琴和丈夫掏出五六万元,支付了近三年的房租,定下这间小两居。虽然房龄已有近30年,所谓的小厅两三人并排走都会显得有些局促,但为了即将上初一的女儿王琴一家仍然没有过多考虑。
“说是两室一厅,不过就是两个小房间加一条过道。”王琴回忆,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将最靠房门的那间小屋自然归属于她,小过道对面的阳台上,两把椅子加一台电视机,略显拥挤,但关上阳台门,女儿的房间几乎听不到任何动静,这一点也让王琴感到满足。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

查看评论(1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