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赚大钱,地道农民成“华侨”
7月19日下午3点,今年已经68岁的袁恒军散步回家,舒舒服服躺在家中的大沙发上。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与儿女们的合影。在同村人眼中,袁恒军的晚年过得算是有滋有味,经常可以到阿根廷看自己的孩子们,有的人开玩笑说他是“海外华侨”。
“我还是中国国籍,只是在阿根廷拥有永久居住权。”袁恒军说,虽然去过阿根廷多次,但他仍然喜欢在祖国生活,在青州老家养老。不过,这也导致了他和老伴、孩子们聚少离多。
1995年,袁恒军的二儿子袁恩学通过身在阿根廷的亲戚牵线,到阿根廷种菜。袁恩学踏实肯干、勤勉节约,很快有了一点积蓄,并且在阿根廷有了一些人缘。“后来,二儿子说想和其他华人一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超市,我们就在国内帮他借钱。”袁恒军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果然,一年过后,儿子就挣了七万多美金,不仅将欠债还上了,还给了不少利息。
此后,袁恩学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生意越做越好,超市开到了三家,房子也买了三套,并帮助袁恒军取得了阿根廷的永久居住权。在当地房价最便宜的地区1000美金一平,好区域可达7000美金。2009年前后,袁恒军的大儿子袁恩田一家也前往阿根廷,做起了生意。
“孩子们都在国外定居了,这么多年回国的次数很少。”袁恒军说,他想在自己七十大寿的时候前往阿根廷,和孩子们呆在一起。
出国打工,攒创业资本
1998年,村民袁永刚跟王洪兴夫妻一样,通过正规渠道到日本务工。
“我去的时候,就知道是要去做建筑木工的活儿。”袁永刚说,当时他对木工活一窍不通,但到了日本,有人会教授他如何做工,很快他就掌握了技术。
“我们在正规的公司里工作,一天执行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加班会有奖金。”他说,如果在周末工作,薪水就更高了。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一天就挣了700多元人民币,若在国内,辛苦一天能挣20多元就不错了。此外,公司提供的食宿也不错,还能住单间。
在日本打工三年,袁永刚攒下了一些积蓄,回国后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他说,后来还想去日本打工,但受到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实现,虽然也有人告诉他能通过其他形式前往,但他认为这些“都不靠谱,一不小心几年的血汗钱就会打水漂”。
近几年,他又同村里其他同辈人一样,将女儿送往了日本,在一家食品厂工作了三年。“孩子已经20多岁了,自己出去历练一下,还可以挣些嫁妆钱,挺好的。”袁永刚说,女儿在外花销比较大,但回国时也攒下了不少钱。
像袁永刚女儿一样,如今,南张楼村还有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有的在美国,有的在英国。如果能多挣一些钱,他们都会通过熟人或正规出国中介走出国门。有着父辈们的经验,孩子们在外工作一般比在国内要轻松一些。
另外,王洪兴的弟弟也在外打工,不过不是日本,而是韩国,挣的是回国创业的原始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