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唇齿相依。

  山东与京津冀是邻居,是亲戚。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这一重大事项已列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四市等周边毗邻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了“协调”发展理念,给山东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市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山东又一次获得国家区域战略红利,四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正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能源资源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打造协同发展区,实现协作共赢。”省发改委主任王忠林说。

  引资引智 精准对接

  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四市瞄准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有序推进与京津冀地区科学技术交流合作。

  其中德州争取设立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德州中心,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确定为“蓝火计划”试点城市;滨州魏桥集团与中航工业集团合作研制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高强高韧铝合金中厚板;东营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先后组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现代农业孵化展示区、国家级盐碱地改良利用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试孵化基地;聊城市定期组织开展“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建立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体系。

  “滨州作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滨州市区域办副主任陈新友认为,“目前,滨州已建成省级以上人才科研载体平台248个(其中国家级17个),为全市产业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张锦介绍,德州制定出台了《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争取省第九届“海洽会”暨首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落户。“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德州共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3个。”

  滨州市也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领军人才团队5个,同时入选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项目。东营、聊城也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创业团队、创新人才赴当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