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二连三”?

  带火乡村旅游,从卖苹果到卖文化,四种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好吃的苹果,更火了采摘游、乡村游。

  虽是冬闲,张善全却闲不住,他正在扩建基地。“每年苹果成熟季节,热闹的采摘能持续一个月时间,万亩苹果采摘园、特色葡萄长廊、纯正农家土菜是我们的特色。每天都要接待200多人,去年光采摘就达7万多斤。”老张边走边说。

  “苹果+旅游”,沂源依托生态优势,首批集中建设16个示范点20个美丽乡村,“每到秋天,一个采摘园外,汽车一停几公里长。”王圣业说。

  张家坡镇阳三峪村成立旅游公司,社员入股,年底分红。去年国庆小长假,就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30多户采摘园,总收入达150多万元。

  “部分果农搞苗木输出和技术培训,效益更高。”王圣业介绍,目前沂源逐步成为一个苹果集散地,带动了储运、餐饮、农资经营等服务产业,全县有30万人从事苹果相关产业。

  从“烧火棍”到“工艺木雕”,苹果带来的效益不断延伸。“你看,以前废弃的苹果木,现在精雕细刻上龙、凤、福字等图案,身价倍增。”西里镇杜氏木制品公司董事长杜继刚介绍,“沂源红”苹果名气大了,木艺生意也越来越火,通过果木加工,能创造几十倍利润。

  王圣业不讳言沂源苹果的问题:园区规模偏小,布局不均衡;产业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能力弱,果品加工一直在低位徘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拉长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作为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沂源申报了实施方案,将围绕农民合作社融合、龙头企业融合、农业产业联盟型、休闲农业股份合作型四种模式,推动产业升级,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张善全的想法是,投资搞果汁果酱加工,把市场瞄准国外,目前已和中国苹果研究所开始研究合作。“苹果连肉带皮一起加工成饮料,要上就上别人没有的。”

  “在苹果产业链上,商机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王金刚说,他网上销售的苹果,最高价一个28.8元,而精致的包装小木盒,却要从鲁西南的曹县购买,这难道不是商机?

  沂源苹果,又迈向新目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