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不像“大年三十”那样为大众所公认,而是根据各地风俗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指代。但一般约定俗成,是指“大年三十”前七日左右、以“灶王爷”信仰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这一风俗节日,虽然不及“大年”隆重,但“小年”在中国也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

  [祭祀灶王爷]

  小年,开宗明义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灶王爷”。这也是小年的起源。

  灶王,俗称灶神、灶君、灶公,道教中称“九天司命定福东厨烟主保灶护宅真君”,简称“司命真君”,又有尊为“九灵元王保灶护宅天尊”者,是中国神话中主掌厨房和饮食的神,另有专司监察民众善恶与防备火灾的职能。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撇去其背后神话的外衣,其本质,应该是为了纪念人类先祖学会用火加热食物——此为文明之始。因此,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十分重要。作为这一文化事件符号化的“灶王爷”,早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汉族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到殷商时期,祭灶就被列为了必须由天子亲自参加主持的五项祭祀大礼之一。“五祀者,灶、门、行、户、中雷”。至周代,祭灶则成为了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

  祭灶演变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才出现了小年的“南北之别”。满族人信奉萨满,每年腊月廿三,皇帝都会在坤宁宫祭祀萨满神祇,腊月廿四再行祭祀灶神。但到了雍正帝时,觉得其前后只差一天,分开祭祀既麻烦又浪费,所以将祭灶合并到了腊月廿三。自此王公大臣随之更改习俗,在北方民间也就推行开来。而南方由于历来远离皇权中心,因此小年“腊月廿四”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祭灶王,自古流传有固定祷词,最为常见的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版本二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除尘扫灰]

  扫年,即为“扫房”,“扫尘”。“扫年”与“祭灶送神”密切相关,简单点理解就是打扫干净屋子,给路过人间回到天庭述职的神明一个好的印象。这一习俗自上古时期就已开始。“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 “辞旧迎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贴窗花]

  打扫干净了屋子,窗明几净,全家焕然一新。之后就是开始各种过节的装饰活动咯。贴窗花几乎是“中国年”最为标志性的活动之一。窗花,自汉代纸张发明之后即告诞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

  关于贴窗花这一习俗的来源,传说始自上古时代,当时颛顼、黄帝、后羿三神大战金乌,使光明重回人间,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代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件,于是便将战斗故事以剪纸再现,贴在窗子上,让后代不忘先民的惨痛付出。

  [请门神]

  请门神作为年俗,其信仰历史悠久。门神,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最早的“门神”信仰始自黄帝:

  跟据《山海经》中遗失的一段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 ,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 、 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追本溯源,可见门神本叫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此二人也是冥界神明。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

  往后,随着不同的信仰兴起,门神的组成队伍也日益庞杂。最为有名的另一对门神要属唐代名将“秦叔宝”、“尉迟敬德”。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自明代盛行至今。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第二幅春联诞生在240年后的后蜀宫廷,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