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资料图故宫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单士元,原题:紫禁城的水源、采暖与养护

  在七十多公顷的紫禁城的面积中,城内有长一万二千米的河流,它从西北城角引入紫禁城的护城何,水从城下涵洞流入,顺西城墙南流,由武英殿前东行迤逦出东南城角与外金水河汇合。这道河流对于紫禁城内干株松柏起了灌溉的作用。在调节空气和消防利用上都有好处。在夏季又是全宫城中雨水排泄的去处,故宫中雨水排泄管道,在开始设计全宫规划时有一个整体的下水系统安排。它的原设计图虽然已看不见了,可是现存的沟渠管道,除被地上建筑物变革而被破坏一部分外,经实际疏通调查发现它的干道、支道、宽度、深度都是比较科学的。遇有暴雨各殿院庭雨水都能循着排水系统导入紫禁城中的河流里,然后迂回出城汇入外金水河东出达于通县运河流域。因此在宫中无积水之患。明代开凿的筒子河宽五十二米,深六米,长三点八公里。不但增加了宫城防御,而且主要功能是排水干渠和调蓄水库两重功能。蓄水量可达一百一十八万立方米,相当—个小水库。在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紫禁城,筒子河的蓄水起着重要保证。即使紫禁城内出现极大暴雨,日降雨量达二百二十五毫米,同时城外洪水围城,筒子河水无法排出城外,紫禁城内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使筒子河水位升高一米左右。

  至于给饮水问题,五百多年前的设计完全依赖凿井取天然泉水。故宫的房屋间数以四柱一间计算,在当日的全部房屋约万间以上。明清两代王朝日常生活在皇宫里的约近万人给饮水问题,除帝后的饮水是每日由京西玉泉山用骡车运水外,其余近万人中大约八九千口都聚集在住人区。三大殿九万六干多平方米面积不设一井,内廷东西六宫及其他若干建筑群,每一宫院至少有井两口或三口。值班人员和警卫人员区设井更密。这完全是根据需要而安排的。由于凿井工程的需要,在故宫里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小型盝顶井亭建筑,成为宫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同时,小亭饰以皇宫彩画,小巧玲珑。井亭不仅是生活用水所需,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艺技陈设。

  宫中取暖设备有两种,一是炭盆。二是地下火道。火道一名火炕,是和建筑连在一起,在殿内地面下砌筑火道,火口在殿外廊上。入火道斜坡上升处烧特种木炭,烟灰不大。火道有蜈蚣式及金钱式,即主干坡道两旁伸出支道若干,这样使热力分散两旁,全室地面均可温暖;火道尽头有出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洞散出。这种办法在皇宫中一直使用了四五百年。在殿内地面上则利用炭盆供热。由于宫殿高大,为了冬季居住得舒适,凡是寝宫都利用装修隔扇阁楼将室内高度降低,将殿内空间缩小,即所谓暖殿暖阁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