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产生补偿青少年攀比、吸毒

  与成年犯相比,青少年犯有鲜明特征,如三观俱毁、没有人生目标,哥儿们观念重,讲江湖义气,重新犯罪率略高于成年犯。但总体来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下降趋势。

  省未管所副所长王长征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定的产生条件。其中,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未成年人影响不容忽视,比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因征地拆迁产生大量补偿暴发户,一夜暴富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强烈影响,竞相攀比购买豪车、奢侈品,甚至沾染吸毒、赌博恶习。

  农民工子女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留守的孩子因缺少父母关爱,容易形成错误价值观;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自身能力落差形成对比,容易遇到不良环境诱惑刺激,形成不成熟的社会价值观,甚至造成对社会的仇恨,走上犯罪道路。此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影响也日趋增大。“沉迷于网络游戏消耗大量时间和金钱,不少未成年人为上网费铤而走险实施犯罪,这是导致未成年人初犯的重要诱因。”

  学弟子规也学技能刑期变“学期”

  因为未成年罪犯有逆反心理,许多人的身体素质已经与成年人无异,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但与成年人不同,未成年人的人生还有许多可能,考虑到他们出狱后的生活,未管所也想了许多办法。“与普通监狱不同,我们坚持未成年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制度。”王长征说,“这里的特点是越来越像学校。”

  未管所注重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青春文化改造未成年犯。李厥瑞说,学习弟子规后,许多未成年人学会了孝顺父母。在未管所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他们和父母一起吃饭,主动给父母夹菜,这一举动让许多父母当场大哭:“孩子这么大了,从来没见给过我好脸色看,没想到今天能给我夹菜。”

  青春文化则是结合未成年人好动、张扬个性等特点,教他们乐器、绘画等。未管所常年开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特色班,筹划建立艺术学校,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对即将走上社会的未成年犯,还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聘请社会教育机构老师来所传授多媒体制作、电工、面点、保健按摩等知识,组织罪犯参加全省统一的技术鉴定考试,以便于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尽快立足,“刑期变成了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