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父母双方共同的优良品德,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孔维克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时常将“四书”“五经”挂在嘴上,而母亲则是一个生在江南的大家闺秀,思想现代。孔维克幼承家学,其名字中既有父亲对儒家文化和血脉的忠守,也包含着母亲革命进步的思想。在父母的影响下,孔维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法则,其中包含坚韧、诚信、慎思等内容。

  “你们都回家吧,不要来上学了。”因为早年爷爷被划为地主,孔维克及家里的孩子都被停课了。他母亲一次次写信争取,辗转一年的时间,孔维克才得以重返校园。然而,曲折的经历让孔维克的初中生活基本缺失,学业基本以家教为主。1977年,“文革”后首度恢复高考,孔维克参加了省联合高考济宁考区的考试。据主考官张鹤云等回忆,他的专业成绩在该区名列榜首,在全省美术专业中位居前三名。虽然山东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学院争相录取,孔维克却因家庭出身问题而名落孙山。幸亏后来政策调整,他才被济宁师专补取入校。当时该校刚由中专改为大专,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孔维克又在两年近乎自学的环境中,以公认的各门最佳的出色成绩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任教。“不论环境如何,读书都应是永远的习惯。”孔维克说。

  18岁的时候,母亲拿出一沓照片给孔维克。原来,从他呱呱坠地时起,母亲就决定为他每年拍照留念。在孔维克3岁那年,母亲被下放到县医院做医生。因为工作繁忙,孔维克的母亲于年前才突然想起忘了为孩子拍照,便不顾窗外的鹅毛大雪,抱起他就去找车夫进城。车夫见大夫抱着孩子,认为一定是县医院治不了的病,就赶紧拉车到城里,后来却得知是带孩子去照相,因此非常生气。“这是我母亲的日记里记录的一件小事,在母亲看来,诚信是她内心的法律,身教胜于言传。”孔维克说。

  每年春节,孔维克都坚持回老家曲阜过年。“围在父母身边,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就会想到许多往事。时常停下来回望一步步走过的岁月,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扎实、走得长久。”孔维克说,好家风是个人成长、成材的精神动力,而个人则是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基点,一个人先要正心、修身,方能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