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拍摄于章丘1946年拍摄于章丘

  老师夏洪涛为掩护群众牺牲 

  张秀莲出生在莱芜市苗山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曾任小学校长,母亲是村里的妇救会长,在父母的影响下,张秀莲从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的父母都在七七事变前就入了党,他们教育我不缠脚、剪发、学文化,这些进步的思想在对那个时候的女性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张秀莲作为学校里惟一的女生,不仅学文化,还带动其他妇女反封建、破迷信。

  1938年,泰莱地区的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日军到处扫荡。在抗日最艰苦的时候,张秀莲的父母响应党的号召,动员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和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张秀莲也参加了八路军后勤生产部门。

  “徂徕山起义后,领导干部分头下山建立组织,我们学校5名年轻老师响应号召,脱下长袍参军抗日,夏洪涛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敌人的围剿过程中遇难。”张秀莲说,1938年,夏洪涛担任泰安县大队教导员,带队驻扎在岱岳区良庄镇茅茨村,在日军的突然扫荡中,夏洪涛为了拖住敌人给老百姓争取转移的时间,带领战士在茅茨村村口设卡阻击日军。

  村里的老百姓成功转移到大山中,保全了性命,但由于敌众我寡,夏洪涛和两名战士牺牲。

  战斗结束后,日军在村里放火,随即离开。待敌人走后,村民们将夏洪涛的遗体安葬在村口。“夏洪涛烈士的遗体应该安葬在烈士陵园,后来我也多次去茅茨村协商过此事,但是村民很坚决,认为夏洪涛是为了茅茨村民而牺牲,应将他安葬在村中,让世世代代的茅茨村民缅怀他、纪念他。”张秀莲说。

  “全国解放后,夏洪涛的哥哥夏俊卿(时任中国交通部航运司司长)专程来找我,希望我帮他找找夏洪涛的孩子。”张秀莲介绍,夏洪涛和妻子张乃珍相继投身革命,为防止被汉奸和敌人加害,他们将出生不久的孩子寄养在徂徕山老百姓的家中。随着战争环境恶化,夏洪涛和张乃珍分别随部队迁徙作战,失去了联络,也没来得及向家人嘱咐孩子的具体位置。

  全国解放后,张乃珍在开封逝世,一家人都在到处打听孩子的下落,但却没有任何线索。

  “为了找夏老师的孩子,我召集了所有地区妇联主任召开妇代会,至今孩子仍下落不明。”张秀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动身边的所有力量找寻孩子的下落,时至今日,她仍旧把这当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1949年夏,随部队南下时在南京拍摄1949年夏,随部队南下时在南京拍摄